《大辽契丹-中国内蒙古 辽代文物精品展》及内蒙古文物保护利用情况新闻发布会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29 17:01
【字体: 打印

发布会现场

7月29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在蒙古国举办《大辽契丹-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及内蒙古文物保护利用情况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永志,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陈雅光,博物馆处处长侯俊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蒙古国举办《大辽契丹-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

及内蒙古文物保护利用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文物局局长 陈永志

(2019年7月29日)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自治区文物局,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并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内蒙古文博事业的关注。

下面,我向各位介绍大辽契丹-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在蒙古国举办情况和今年我区文物保护利用开展情况。

一、辽代文物精品展在蒙古国举办情况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与蒙古国是睦邻友好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决定了中蒙文物领域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不断深化中蒙两国人文交流,早在2005年,我们就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国家博物馆签订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意向书》,正式启动了合作考古研究项目。13年来,中蒙联合考古队做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和日门塔拉城址等多项考古发掘项目,举办了“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等系列研讨会,2015年8月,在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暨中蒙联合考古研究十年成果展”,展示了考古出土文物150余件。2019年6月27日,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蒙古国政府直属文化与艺术局主办,中国内蒙古博物院与蒙古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大辽契丹-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在蒙古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展。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小林、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副部长格钢•巴雅尔、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邢海明、蒙古国政府直属文化与艺术局局长格•恩和巴特、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李薇、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政策协调局局长斯日古楞等领导出席展览开幕式并参加剪彩仪式,中蒙双方博物馆馆长分别做了致辞。双方参展单位代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负责人、蒙古国文化节代表共100余人参加开幕式。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9月6日。

本次展览是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中蒙建交7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进行的,这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首次联袂举办的大型文物展览。本展览立足于中国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辽代考古学研究成果,精选出文物精品70余件套(450余件),包括反映契丹民族在民族起源、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珍贵文物,陈列分为“马背上的民族”、“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 “契丹人的宗教与生死观”三大部分,架构出古今时空的隧道,真实再现契丹人生活的面貌。三个部分的构架,从整体到局部,从物质到精神,层层深入,让广大的观众欣赏、感知到契丹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通过此次展览能够让蒙古国广大的观众真实地欣赏到契丹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希望通过本展览推动中蒙两国文明互鉴,巩固两国友好睦邻关系,促进文化交流,讲好草原丝绸之路的故事。此次展览是中国内蒙古大型历史文物陈列首次在蒙古国呈现。这将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拓展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览开幕式上,新华社、蒙古国国家电视台、蒙古国星空卫视、蒙古国新闻网、乌兰巴托国际电台等20余家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展览开幕式活动和展览内容,受到蒙古国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取得良好的国际效益。

本次展览吸引了众多蒙古国观众和其他国家的游客参观欣赏,开展至今已经有近10万人次参观了展览,涉及到了俄罗斯、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法国、德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各地观众对这次展览的内容、展示手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蒙古国国家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此次展览既为蒙古国公众感知古老的契丹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窗口,也为增进中蒙两国人文交流和民间友好来往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为了使蒙古国公众更加深刻了解此次展览展出文物的出土背景和文化内涵,展览开幕式结束后,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专家现场分别做了题为《内蒙古辽代考古重要的发现》和《辽代墓葬壁画研究》两场讲座。讲座在展览现场进行,演讲内容与现场展品完美结合,遥相呼应,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互动,进一步加深了蒙古国观众对契丹-辽文化的认识。

中蒙两国山水相连、亦邻亦亲,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友好的交往。近年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合作日益增强,在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次展览的举办,是中蒙两国在博物馆文物展览方面的初次合作,对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互动往来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贮藏量丰富,是文物大省区,以契丹辽文物、蒙元文物最具文化特色。目前我们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馆藏文物有1125464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2152件(套),它们代表着内蒙古各个历史时期辉煌成就。利用内蒙古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展国家地区间的博物馆交流,一是可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更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提升内蒙古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彰显内蒙古文化魅力和内涵。三是有利于拓展文物利用途径,充分让文物“活起来”,在文化宣传教育推广方面发挥更生动、更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俄蒙正携手推动经济战略走廊建设,全面拓展三方合作空间,搭建共同发展的新平台,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下一步,我们将在俄罗斯举办内蒙古大型文物展览,加强内蒙古与周边国家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力度,在考古研究、博物馆交流、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谋求新的合作和发展。

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的配套政策的落实。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两个《意见》,我们起草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意见》,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拟于8月份上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行动方案(2018—2022)(草案)》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已提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并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出台落实。

(二)加强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以内蒙古博物院为龙头,带动全区基层博物馆,紧紧围绕“民族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三大任务开展工作。目前,内蒙古博物院广泛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至7月28日,内蒙古博物院在2019年近7个月间,已经接待观众127. 77万人次,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272场次。同时,内蒙古博物院还与各级教育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编制出版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共九大类123项。内蒙古博物院的“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和学生综合实践课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优秀案例”,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未成年人教育”项目。内蒙古博物院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已在全区巡展400多场,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惠及观众20余万人。

(三)加大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以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兴安盟 “一馆三址”、鄂托克前旗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等重要纪念馆为核心,建设自治区中、东、西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建工程已经基本竣工。经初步统计,全区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收藏单位有52家,可移动革命文物有12403件(套)。

(四)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加大文物安全部署和督察力度,召开了全区文物安全工作视频会议,部署了全区博物馆和对外开放文物单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区文物安全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已完成对全区11个盟市26旗县区63处国保单位、40处区保单位、59家博物馆的督察。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违规建墓情况专项摸排行动,共摸排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骨灰安放建筑75处、违法违规私建活人墓50座、违法违规私建硬化大墓128座。配合公安司法部门鉴定涉案文物8次、鉴定涉案文物5160余件(套)。

(五)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完成了推荐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等36处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并推动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认真组织开展文物项目经费申报工作,已申请落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经费17448万元。大力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积极配合自治区重大项目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已完成集大高铁、锡林郭勒盟风电文物调查项目33项。

推进全区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成立了内蒙古博物馆馆际联盟,整合馆藏资源,在全区开展了博物馆巡展活动。全区各级博物馆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策划推出展览及教育活动170余项,内蒙古博物院推出了《岁月如歌 廿载有痕---内蒙古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年特别展》。博物馆展陈工作进一步提升,内蒙古博物院的《大辽契丹》《天骄蒙古》展览分别荣获第十五届(2017年度)和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六)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自治区政府投资4500多万元,建设完成了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数字展厅和网上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全区各级博物馆依托馆藏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内蒙古博物院开发的“草原茶道系列产品”荣获“2019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推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配套政策的出台。积极协调自治区党委、政府,争取在下半年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行动方案(2018—2022)》。

(二)加强文物安全督察和长效机制的建设。推进自治区文物安全协调机制的建立,继续开展全区文物安全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工作,对重点问题进行挂牌督办。推进文物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三)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继续开展万里茶道、辽上京和祖陵遗址、红山遗址群、阴山岩刻申遗基础性工作。继续开展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建筑等抢救和保护维修工程。对全区革命文物进行复查,补充完善全区革命文物名录,完成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

(四)提高博物馆管理和服务能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抓好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审批和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区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对在建的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工业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建设进行业务指导。

(五)深入开展对外文物交流合作。持续加强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内蒙古文物精品展示工作,继续推进中蒙合作的“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项目”;继续开展中蒙联合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开展“万里茶道”蒙古国境内线路调查项目。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在蒙古国举办《大辽契丹-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

及内蒙古文物保护利用情况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蒙古国举办的“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主要展示的主要文物有哪些?

侯俊在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 本展览立足于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辽代考古学研究成果和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我们从中鉴选出文物精品7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套,包括玉臂鞲、玉柄银锥及锥鞘、金銙银蹀躞带银鞧带、龙戏珠纹鎏金铜马饰具、白瓷瓜棱盖罐、龙纹金花银盒、鎏金錾花银唾盂、鎏金牡丹纹银牌饰、公主金面具、公主金花银靴、公主金花银枕等,这些文物多出自于内蒙古地区辽代重大遗址及墓葬当中,这些遗址及墓葬包含多个震惊世人的重大考古新发现“辽上京遗址”、“陈国公主墓”、“宝山辽墓”、“耶律羽之墓”、“吐尔基山墓”等,所出土的精品文物都是极品,造型精美,质地精良,种类丰富,文化信息量也丰富,具有代表性,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真实地展现辽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高超水平,能够代表辽代契丹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面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这是中国内蒙古辽代精品文物首次在蒙古国展出,引起了蒙古国观众的极大兴趣。

内蒙古商报记者:内蒙古有哪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什么举措?

陈雅光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

革命文物主要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重要实物见证,包括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它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与优良革命传统,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以及史料价值。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特别是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征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

内蒙古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加强内蒙古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对传承革命文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振奋民族精神、汇聚发展力量、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内蒙古革命文物概况

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截止目前全区范围内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盟市、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全区各级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馆藏革命文物12403件(套),是我区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包括纪念建筑、故居、旧址、遗址遗迹、纪念碑、墓葬等,可移动文物包括文献、手稿、书刊、勋章、徽章、证件、旗帜、印信、图章、武器装备等16类。

三、有关举措

(一)实施保护利用工程

保护和维修了一批重要的革命文物。如 “五一”会址、乌兰夫故居、城川民族学院、王若飞革命活动旧址等,使一批革命文物旧址、遗址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在传承革命文化、传播红色基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正在全力指导协调开展桃力民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桃力民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革命力量开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是陕甘宁地区的北大门,是党与国际联络的重要通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红色文化价值。乌兰夫同志曾在此工作,为抵抗日寇侵略和保卫黄河以及创立桃力民地区抗日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乌兰浩特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地,在内蒙古乃至中国革命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十处革命旧址,目前正在按照集中连片打造红色基地,编制总体保护规划。

(二)制定实施方案

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工程(2019—2022年)实施方案》,已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年内颁布实施。

(三)开展立法调研工作

为加强内蒙古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自治区人大已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纳入2019年立法计划。目前正在会同自治区文物局开展前期工作,进行调研方案和初稿拟定工作。

内蒙古日报记者: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17年、2019年的工作报告中分别提出要建设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工业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请问现在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侯俊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项目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承建,已经于2017年9月开工,预计2020年6月竣工。该项目位于机场路以南、万通路以东,满洲里路以东、林荫路以北,占地面积298亩,总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投资概算为18.7亿元,建设工程分三个区域进行。目前,一区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负一层二次结构砌筑完成80%。二区已经完成从负一层到四层钢结构吊装、焊接工作。三区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负一层二次结构砌筑完成90%。计划到11月份具备室内装修、布展条件,转入冬季内部施工。

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内蒙古工业博物馆和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列入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内蒙古工业博物馆由包头市人民政府承建。包头市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城市,集中了包钢、、包棉、一机、二机、铝厂、糖厂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工业文化历史久远、遗存丰富、底蕴深厚,具备建设内蒙古工业博物馆的基础性条件。

包头市人民政府拟将内蒙古工业博物馆建于包头市新都市区景观中轴线南段,占地面积112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目前,包头市已经完成规划设计预案、土地预审、选址预案、环评备案和地上物征拆工作,达到了“三通一平”的施工要求,现正面向社会开展博物馆设计方案的征集工作。

呼伦贝尔是中国北方森林狩猎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发祥地,该地区自然特点鲜明,生态地位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具有建设历史博物馆的丰厚资源。

呼伦贝尔市发改委已经对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建议书进行了批复。博物馆拟建于海拉尔区三馆一湖区域,市规划馆东侧,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投资估算5.7亿元,建设工期从2019-2021年。目前,已经完成了博物馆形象设计和内部功能设计方案工作。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猛
初审:杨巧慧 复审:王雪雯 终审:王佐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1373;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