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12 11:46
【字体: 打印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于9月11日召开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副主席郑宏范介绍了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就,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局长姜伯彦,自治区体育局局长谭景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晓秋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纯杰主持发布会。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周纯杰


主持人周纯杰: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8场——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就专场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自治区副主席郑宏范,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局长姜伯彦,体育局局长谭景峰,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晓秋,请他们介绍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区和区内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首先,请郑宏范副主席做介绍。

 

自治区副主席   郑宏范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副主席 郑宏范

(2019年9月11日)

 

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下午好!

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定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全区公共文化事业从零起步,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起覆盖城乡、多元发展、均衡普惠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区上下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贯彻落实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各族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投身新文化建设,建起来一大批文化设施,培养出一大批文化团体和基层文化骨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宣传党的政策、教育服务人民、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创业干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诞生在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就是这一时期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优秀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全区上下抓住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实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电影“2131”、送书下乡等工程,共有23个旗县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先进旗县,推动公共文化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建设文化强区、文明内蒙古为目标,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主线,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为重点,加快以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嘎查村综合文化室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程,积极推广全民健身,呼包鄂三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事业迎来了整体推进、全面繁荣、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7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基层、强基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我们坚持共建共享,引导各方面资金资源向公共文化事业倾斜,建设了一大批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同时,坚持融合发展、借力发展,引导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普惠性文化服务,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零距离”。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区仅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74个、文化站30个,发展到现在,公共图书馆达到117个、文化馆120个、博物馆185家、美术馆24家、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93个、嘎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12522个,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人均拥有图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博物院、新美术馆、少数民族文化体育运动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广播电视事业从1部20KW中波广播发射机,一套蒙汉语混播节目起步,发展到今天,全区拥有广播电视台89个、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726座,开办广播节目126套、电视节目120套,全年制作广播电视节目38.8万小时。建成微波传输站201座,微波传送线路总长度居全国第一。有线电视传输网总长2.72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28万户,其中数字用户216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9.2%以上。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全民健身对广大群众来讲还是一个新名词。1998年之后,自治区相继颁布了《内蒙古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和《内蒙古全民健身条例》,体育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步入法治化轨道。如今,全区所有旗县区实现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覆盖,92%的苏木乡镇建有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5%的嘎查村和85%的社区建有全民健身点,健身广场、体育公园、户外营地、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等遍及城乡,体育场地总数达到5.56万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达到41%。

7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普惠、推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益提升。一是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从1946年内蒙古文工团成立以来,为人民服务就成为内蒙古文化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截至目前,全区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到95支、5643人,每年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1500余场。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为全区31个国贫旗县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和流动文化车,2018年开展流动演出5400多场次、观众近277万人次,流动书刊借阅37万人次、70万册次。推动各类展览常态化举办,特别是围绕自治区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系列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展览展示活动,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课堂。2018年全区举办各类展览4000余场次,吸引了约380万人次参观。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活动常态化,全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到近3700支、9万多人,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每年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到1100万人次。

二是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坚持百姓点菜、政府埋单。着眼于解决偏远牧区文化服务匮乏,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覆盖范围达到60多万平方公里,惠及300多万农牧民;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加强边境和贫困旗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蒙古语译制、播映、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固边、稳边、净边的积极成效。着眼于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开展了政府购买民间剧团节目以及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益岗位试点等;推广实施“彩云服务”,实现了服务与需求有效对接,这一创新模式被全国100余家图书馆借鉴、复制;建成草原书屋11275家,实施鸿雁阅读计划,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着眼于解决特殊人群实际困难,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等配备无障碍设施,开展盲文图书借阅、“讲”电影等服务,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元上都、辽上京、长城等历史遗迹,乌兰浩特“五一”会址、城川民族干部学院、集宁战役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成吉思汗陵、五当召、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等人文盛景,察素齐、 博克图 、多伦淖尔等历史文化名镇,蒙古族长调、呼麦、安代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街区、公园广场、文化场馆等各类文化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保护建设和传承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产品和景区,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18年,全区接待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11亿元。依托公共文化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牧区)游,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帮助3.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4736人稳定脱贫。

四是推动文化服务改革创新。2012年以来,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公园等实现了免费开放,推行错时开放和延伸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已建立总馆140个、分馆525个,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人员下移。启动实施“智慧广电”工程,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联通各类信息“孤岛”,打造覆盖全区、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广播电视网络。我区被确定为全国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和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点省区以来,大力实施足球改革行动计划,狠抓保障体系、竞赛体系、青训体系、培训体系建设,形成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互促互进的发展格局,创建“足球频道”并实现上星播出,推动足球运动在全区蓬勃发展。在前不久闭幕的二青会足球项目比赛中我区获得4枚金牌,创造了在全国综合性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7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特色、强优势,公共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一是乌兰牧骑成为内蒙古特有的文化符号。从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至今,全区乌兰牧骑发展到75支、队员近3000人,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赢得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崇高荣誉,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发扬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是乌兰牧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总书记的回信给乌兰牧骑队员和广大文化战线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全区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团体自觉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进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厂矿、进边防部队“六进”惠民演出活动。2018年仅乌兰牧骑就完成惠民演出7000余场。今年,我们举办了乌兰牧骑交流演出活动和第八届乌兰牧骑艺术节。“法治乌兰牧骑”“巾帼乌兰牧骑”“铁路乌兰牧骑”“小小乌兰牧骑”等业余乌兰牧骑队伍,成为弘扬乌兰牧骑精神、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的新生力量。

二是打造了一批公共文化品牌。坚持立足优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陆续推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多项,形成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文化活动189项。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哲里木赛马节、乌海市广场文化艺术节、赤峰红山文化节、额济纳胡杨节、草原音乐节等公共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成功入选“2017年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了29届夏季旅游那达慕、16届冰雪那达慕和9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和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全国唯一两次承办民运会的省区。“欢乐草原•健康内蒙古”全民健身运动会、科学健身草原行等,成为促进体育与健康深度融合的品牌活动。积极响应总书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借助承办“十四冬”,大力发展冰雪产业、普及冰雪运动。今天距“十四冬”开幕只有158天了,我在这里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你们届时采访参与“十四冬”,感受冰雪运动的激情和炫酷。

三是有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自治区与日本、俄罗斯、蒙古、印度、韩国、美国、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组织开展艺术交流演出、非遗展览展示、民族文化培训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内蒙古的新作为、新发展、新气象。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娜荷芽中蒙出版交流工程,创办了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和中俄蒙国际老年人运动会,积极参与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连续举办了两届阿尔山论坛、三届中蒙博览会、21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2018年选派艺术团组赴越南、斯洛伐克、德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欢乐春节”文化交流和推介活动,演出52场次,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围绕纪念中蒙、中俄建交70周年,在俄蒙策划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承办了第四届中蒙俄三国文化旅游部长会议,满洲里成为全国边境旅游试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70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保障、促落实,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日益健全。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自治区党委、政府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办法》《社区与机关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用管理办法》《广播电视管理办法》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步入法治化轨道。2000年8月6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内蒙古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我区成为全国第一个颁布公共图书馆地方性法规的省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纳入“七五”普法规划,作为自治区人大执法检查的重点,《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列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规划。

二是综合投入不断加大。自治区推动各级政府自觉担负起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将公共文化服务列入优先保障范围,持续加大投入力度。1952年,全区文化事业财政支出仅有200万元,到2018年达到94.3亿元。从1995年至今,全区体育彩票累计销售338.53亿元,共筹集公益金91.9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体育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

三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培训培养力度,着力打造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和基层服务队伍。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有专业人员近7000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比达到30%以上。每个嘎查村都有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6万多名,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8万人。推动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年均培训专业文化骨干1万人次、业余文化骨干30万人次,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必须坚持深度融合,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应、带动效应;必须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深知,对照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工作还必须进一步创新加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坚持文化惠民,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建设文明内蒙古,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衷心希望媒体的朋友们一如既往给予支持和监督。

谢谢大家!

 

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记者:广播电视一直是老百姓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便捷化,注意力正在逐步分散,广播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传播力正在受到挑战。新时代,广播电视事业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新期待呢?

 

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局长 姜伯彦


姜伯彦:自治区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互联互通,即构建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同覆盖,联通“信息孤岛”、打通千家万户“最后一公里”,共建共享共用,可管可控、绿色安全的现代广播电视传播新格局。融合发展,即局、台、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打造功能更加强大的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网、数字文化传播网、基础战略资源网。体系建设,即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由粗放式覆盖向精细化入户升级,由传统视听服务向多层次多方式多业态服务升级,建设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同的网络传输体系。综合利用,即推动广播电视与相关领域对接,使广播电视网络成为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的核心承载网络。

二是创新运作模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实施。政府主导,即自治区政府编制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方案,确定建设原则、内容、目标和要求,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内容导向正确、网络安全可靠、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市场运作,即改变由政府包办、投资办事业的传统思维和模式,建立由政府购买服务、出扶持政策、出引导性资金,运用市场机制融资投资的工程建设模式;企业实施,即在政府指导引导下,由内蒙古广电网络集团和内蒙古大数据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推进、经营内蒙古“智慧广电”。

三是创新科技应用。资源整合,即整合广播电视有线、无线、直播卫星资源,整合广播电视局的行政资源、广电网络公司的网络资源、广播电视台的内容资源,共同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广播电视综合服务平台。网络智能,即推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向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同方向发展,使广播电视网成为智慧社会的核心承载网络,成为建设网络强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和骨干力量。科技引领,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部署,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Pv6、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综合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4K超高清、3D声、环绕声等先进广电技术,突破固定终端、功能局限、单向传播等瓶颈,提升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

我们有序推进“智慧广电”建设任务落实落地。一是实施“三大工程”,即实施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工程,打造贯通到嘎查村、千家万户的智慧化广电网络,现已建成广电内容服务平台11个,盟市分平台58个、上线12个,签约旗县26个、立项工程15项,总预算投资12.5亿元;实施广播电视固边工程,夯实边境地区广播电视智能化公共服务基础,现已建成“智慧广电”固边试点工程,近期将与部队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开;实施高清内蒙古工程,今年完成12个单位19个频道高标清同播批复,到2020年实现内蒙古蒙、汉语卫视高清上星播出,年内各盟市至少一个频道高清播出。二是建设“四大体系”,即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兴安盟4个深度贫困旗县、乌兰察布市8个深度贫困旗县应急广播体系正在建设,另外3个深度贫困旗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2020年实施;建设台站标准化体系,打造台站标准化建设2.0版,局属发射台广播电视节目光纤信号源建设工程完成招标,7个直属台、6个中心台完成光纤网络接通和广播电视节目引接;建设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体系,已完成项目建设技术方案,完善对视听节目网站、IPTV等新业态的监管平台建设;建设广播电视运维管理体系,开展了3轮安全播出大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月、安全播出应急演练周活动,建设了应急指挥调度中心。

 

内蒙古晨报记者


内蒙古晨报记者: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逐步增强,请问谭景峰局长,如何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健身运动真正成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自治区体育局局长 谭景峰


谭景峰:健康是体育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体育就是用运动的方式对身体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既与生俱来,又终生相伴。人从胎教到出生后的翻身、坐立、行走等都是最初的体育运动。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特别是在婴幼儿阶段,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是体育,在体育的基础上,逐步开始接受智育、德育、美育,没有体育的进步,人就无法成长到能够接受智育、德育、美育的条件。体育是一项运动,是一项事业,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项产业,体育有养生保健功能、预防保健功能、医疗保健功能、营养保健功能和心心理保健功能。

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我区坚持群众体育生活化,深入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推动建立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内蒙古的底色更加缤纷生动。

一是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促进全民健身社会化。着力推进全区各级体育总会、体育社会团体广泛覆盖,加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体育总会建设。重点扶持基层群众健身组织发展,推动单项协会、健身俱乐部等各类健身组织向基层社区和农村牧区延伸。目前,盟市、旗县(市、区)实现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全覆盖,全区现有各级各类体育总会118个,盟市、旗县(市、区)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苏木乡镇体育总会覆盖率达到50%,初步形成了“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全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6万多名。二是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支持全区61个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争取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经费建设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场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对我区国贫、区贫旗县给予体育器材设施支持,实现体育扶贫惠民。目前我区体育场地总数为55600多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1%,全民健身已成新风尚。三是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小型多样、适应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如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毅行者健步走活动、全区健身广场舞展演等,带动更多群众充分享受健身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覆盖各类人群、涵盖各个区域、贯穿年度始终的“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全民健身活动服务网络体系。四是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调动群众健身积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办百姓喜爱的赛事、办百姓身边的赛事,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参加体育比赛。我们在群众家门口精心支持打造了既丰富多彩又易于参与,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赛事,给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五是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形成科学健身意识。持续开展科学健身草原行、体质健康进机关进社区等健身指导活动,加强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优秀健身项目的推广与交流。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组织优秀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六是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形成浓厚健身氛围。体育文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我们在尊重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体育文化的可视化、载体化、故事化、数字化、产业化和生活化,不断提升体育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

 

人民网记者


人民网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李晓秋副厅长,第一个问题,据我了解,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筹。请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如何通过这项工作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第二个问题,乌兰牧骑作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被称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但从本质上来讲更是一座座的“流动文化馆”,在为基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李晓秋

 

李晓秋: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2015年12月,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目录》,确定了五大类33项购买服务项目,涵盖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购买、创作与传播,公共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保护、传统与展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与管理,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文化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2018年,文化和旅游厅本级安排资金7082万元,2019年安排资金8869万元用于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各盟市、旗县也相应安排了专项资金,通过探索新增发放文化演出惠民卡、购买送戏曲进乡村服务、文化产业扶贫项目服务等方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走深走实,收到了良好成效。例如,我们通过开展“送戏曲进乡村”活动,购买了7个民间剧团戏曲节目,为10个贫困旗县群众演出100场;为科右中旗168个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个配备1名管理人员,提升嘎查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结合草原牧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实际,在四子王旗等4个边境贫困旗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试点购买呼和浩特市地区网吧和娱乐服务等项目,优化提升城市居民网络、娱乐服务体验等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基本形成。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购买机制,建立健全方式灵活、程序规范、标准明确、结果评价、动态调整的购买机制,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地方实际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逐步完善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审机制,要提高服务对象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的权重。进一步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不断满足全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关于第二个问题,诚如这位记者所讲,乌兰牧骑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当时内蒙古草原交通不便、农牧民居住较为分散,建在旗县的文化馆不能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在充分调研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1957年6月17日,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草原诞生,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一架马车、三五个队员,就把群众需要的文化文艺服务送到了农牧民家门口,被称为草原上的“流动文化馆”。

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乌兰牧骑累计行程130多万公里,服务观众2.6亿人次,累计演出36万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他们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我们积极推动乌兰牧骑地方立法工作,编制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设施建设规划,设立了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乌兰牧骑配发了演员大巴车和流动舞台车,建立乌兰牧骑人才培训基地。举办了乌兰牧骑交流演出月活动,组织全区乌兰牧骑进行了对调交流演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队员。

自2018年起,各地乌兰牧骑联合政法、文化、科技、卫计、农牧、扶贫、司法、民宗、商务等单位和部门,发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以“乌兰牧骑+”的方式,围绕农村牧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防病治病、种植养殖、文化辅导、科学普及以及法制宣传、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等宣传任务,开展灵活多样的文艺演出、文化辅导、政策宣讲、医疗服务、科技服务等惠民服务活动,成为草原上最亮丽的风景。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猛
初审:杨巧慧 复审:王雪雯 终审:王佐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1373;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