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时期我区公共文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2020-12-30 09:41
【字体: 打印

12月29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时期我区公共文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副主席郑宏范作主题发布,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王凤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晓秋、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孙国铭、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李志友、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刘丽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石墨主持发布会。

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 石墨

石墨:大家上午好!本次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区公共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下面请郑宏范副主席作主题发布。

自治区副主席 郑宏范

“十三五”时期我区公共文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副主席 郑宏范

感谢你们对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十三五”是内蒙古公共文化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各族群众公共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的一个时期。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工作部署,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了群众文化获得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文化支撑。

一、强化政治责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动文化系统自觉担负起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同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展览展示等,多维度、立体式、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传播新思想、激发正能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圆满完成“迎接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疫情防控”等重大主题、专题宣传活动320项,推出一系列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宣传报道、展览展示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为推进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红色景区等成为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年均举办各类集体教育活动2000多场次,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经受思想洗礼、感悟文化魅力。特别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蒙古文古籍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推出一批图书、视听、文艺作品,推动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增强了各族群众增进民族团结、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强化基础建设,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五年来,我们坚持亲民、利民、便民,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建设了一大批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错时开放,增加延伸服务项目,让群众可用、好用、爱用。一是优化“三馆一站”布局。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规划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全区建成公共图书馆117个、文化馆120个、博物馆178家、美术馆25家、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86个、嘎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12522个,覆盖全区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每万人平均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二是推进“智慧广电”建设。着力构建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同覆盖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广电光纤网络11万公里、微波线路8776.3公里;盟市级以上频道高清化率达85.7%,远超39%的全国平均水平;累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68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217万户建设任务,农牧民可免费收看68套电视节目、收听54套广播节目。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53%,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任务。“智慧广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智慧广电”网络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固边工程被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推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微波综合应用试点建设、台站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国标杆。三是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设施。落实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理念,把健身设施建设作为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健康内蒙古的重要抓手,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国家北方足球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基地、内蒙古足球海南训练基地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成投运,新建了一大批体育公园、健身广场、户外营地、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等全民健身设施。全区体育场地总数量达到5.7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全区旗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93.3%,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90.8%。四是加强文物保护。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加强全区文物保护工作方案》,推出22项重大措施、实施37个国保单位保护工程项目,赤峰武安州辽塔、鄂尔多斯阿尔寨石窟寺、阿拉善黑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扎实推进。落实国家关于长城、黄河文化保护的部署要求,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建设保护规划》《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物成为群众身边永远搬不走的文化遗产。五是加快云数字平台建设。顺应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大趋势,运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依托内蒙古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技术领先、性能优良、安全便捷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初步构建起上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下与每一个移动终端连接、平台资源量快速扩充的数字化服务网络,数字广电、手机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线上健身、掌上旅游等广受群众青睐。

三、强化改革创新,提升惠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五年来,全区各级文化艺术团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改革创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各族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一是深化改革惠民。推动盟市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推广“彩云服务”“鸿雁悦读”,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995.96万册,比2015年增加24.18%;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1377.44万,比2015年增加52.89%;各级文化馆站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4.92万场次,举办各类展览12000余场次,接待观众750余万人次。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文艺院团活力和动力。“十三五”期间,全区国有文艺院团通过举办“人民剧场”“草原文艺天天演”“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音乐周末”“戏剧展演月”等,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万余场次,观众达4000余万人。二是推进创新惠民。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盲点、难点、堵点,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群众文化需求上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针对偏远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匮乏的实际,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覆盖范围达60多万平方公里,惠及农牧民300多万人;在全国率先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牧区“智慧广电”宽带网络覆盖与服务工程,建成覆盖全区所有嘎查村的应急广播村村响体系,有效解决了边境、贫困地区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问题,在助力固边兴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为全区31个国贫旗县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和流动文化车,推动流动文化服务进村入户。“十三五”期间,全区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18300场次,观众1078万人次;流动书刊借阅175多万人次,借阅332万册次;利用流动文化车演出4520场次,观众近178万人次。内蒙古博物院利用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在全区80多个旗县开展流动巡展400多场。2017年,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团队荣获全国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团队奖。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推动文化体育场馆等配备无障碍设施,开展盲文图书借阅、“讲”电影等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惠民。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2700个民间文艺团体为群众开展文艺演出11500场次。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活动常态化,全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到3700多支、9万多人,一大批民营网红书店、电影院、博物馆、演艺团等踊跃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全区旗县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到223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5.3万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科学健身草原行”以及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四进”等活动,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健康指导服务。各级各类文化、体育、艺术团体成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引进国内外资源惠民。常态化开展与国内外演艺机构、展览馆、博物馆、体育组织的合作,先后引进荣获文华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一批优秀剧目、“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展等一批重要展览、奥地利交响乐团等一批著名文艺团体、WCBA联赛等一批赛事,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新亮点。

四、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把群众广泛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坚持群众有所需、政府有所应,通过举办各类节庆、赛事等活动,带动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全区各地陆续推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多项,形成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文化活动189项。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音乐节等公共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不断提升,“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成功入选“2017年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一年一届的自治区农牧民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写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最美草原、亮丽北疆”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两年一届的全区“群星奖”评选、“守望相助、共创辉煌”中老年合唱艺术节等一系列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呼和浩特、包头、通辽、满洲里等4个城市试点工作和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2个全区全民健身示范旗(区)活动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组织举办全区首届(线上)亲子体育活动、第十二届全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炫动之夜”展示活动、“全民健身日”宣传活动周活动、百县健身气功交流比赛、“体育健康助力扶贫”系列全民健身赛事等活动,引领全区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全区年平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20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达900万余人次,“欢乐草原·健康内蒙古”全民健身运动会、内蒙古草原休闲体育大会、“骑行内蒙古·畅游大草原”自行车骑游活动、呼和浩特马拉松等成为群众性体育健身盛会。特别是把足球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项目,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足球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内蒙古足球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足球改革发展新模式。全区创建113所自治区级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建成4个国家级校园足球实验县、3个全国满天星训练营、165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593所特色幼儿园,在8所本科高校建设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八个系列的校园足球分级杯赛体系,打造“蒙超、蒙甲、蒙乙”准职业联赛,组织举办“公仆杯”职工足球联赛和U系列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广泛开展“快乐周末一起踢”足球系列活动,年平均比赛近1.6万场次,直接参与人数达34万人次。足球频道上星播出,实现了除湖北、山东两省之外的29个省区市覆盖播出。同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也常态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力推动全社会文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强化精品打造,提升内蒙古文化影响力

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重要指示,打造文艺精品,推动形成“高原”不断提升、“高峰”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一是树好“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旗帜。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给全区乌兰牧骑队员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自治区颁布《乌兰牧骑条例》,出台《乌兰牧骑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年)》,设立全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75支乌兰牧骑配备演出大巴车、为国贫旗县和“三少民族”自治旗配备演出中巴车,支持25支基层乌兰牧骑建设排练厅,新建乌兰牧骑宫,举办乌兰牧骑艺术节、“一切为了人民·乌兰牧骑月”主题活动和全区乌兰牧骑交流演出等活动。组织编撰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名录,复排经典60余部。全区乌兰牧骑牢记总书记嘱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每年深入基层演出7000多场次,通过“网上乌兰牧骑”开展文艺直播7000余场次、政策宣讲3000余次、在线培训700余场次,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欢迎和高度赞誉。二是打造舞台精品。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排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民族歌剧《江格尔》等7部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第16届文华大奖,舞剧《骑兵》荣获第12届中国舞蹈“荷花奖”,124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三是打造广电精品节目栏目。在全国率先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栏目创新创优三年行动计划,连续举办6届内蒙古广播影视奖评选活动,评选优秀作品384项,78个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作品获各类国家级奖励或专项扶持。四是推出内蒙古文物精品。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天骄蒙古》展览分获2017、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五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累计派出111个团组,赴60多个国家开展“欢乐春节”演出活动,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扎实推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译制播出了我国一批优秀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的市场份额从7%提升到23%。

六、强化文旅融合,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充分感受内蒙古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一是加大惠企利民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支持政策,为文旅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条件。尤其是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业恢复发展,制定《关于支持文旅产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减免门票、缓交社保金等10项惠企利民措施,投入1.4亿元支持资金,促进旅游市场全面恢复。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区旅游人数达6.58亿人次,比“十二五”增长69%;实现旅游总收入可达17272亿元,增长127%。二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十三五”时期,成功创建满洲里市、康巴什区、二连浩特市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克什克腾旗、阿尔山市等15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创建3A级以上景区113家,其中5A级景区6家;创建105个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聚集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嘎查)单位,24个村(嘎查)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嘎查);打造116条春季游、自驾游、乡村游、红色游、马文化游、研学游等精品线路。三是加快发展四季旅游。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带动三亿人上冰雪”号召,借助承办“十四冬”,建设了内蒙古冰雪运动中心、牙克石滑雪场等一批冰雪运动场馆场地,大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项目,推出冰雪那达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呼伦贝尔(海拉尔)冬季英雄会、“助力冬奥”冬季冰雪运动会等冰雪季系列活动,内蒙古成为中国冰雪旅游的新热点,仅2019年冬季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740余万人次。四是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展精品演艺、文创和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各类文艺团体驻场演出实现常态化。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出品的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累计演出351场,接待观众34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连续两年举办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手工艺和文创旅游精品博览会,推出文创旅游商品5000余款,“草原茶道系列”文创产品荣获“2019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发布“呼和浩特传统10味”“赤峰12峰味”等12盟市美食IP,举办“内蒙古味道”国际蒙餐创意大赛和品牌发展峰会,“内蒙古味道”成为自治区文旅又一特色品牌。推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与东三省体育和旅游部门联合成立“东北区域体育旅游联盟”,举办内蒙古国际马术节、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等特色赛事。其中,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年汇聚车辆约32.8万台次,游客约86.3万人次。五是开展旅游国际合作。成立“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发展联盟成员20个,举办“万里茶道”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论坛、旅游博览会,开行“草原之星”、“万里茶道”跨境旅游专列,连续组织中俄蒙三国青少年旅游夏令营、“万里茶道”自驾车集结赛、中俄蒙冰雪节暨中俄蒙三国选美大赛,推出7条跨三国自驾旅游线路,“万里茶道”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全球推广十大品牌之一,满洲里成为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

七、强化支撑保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办法》《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方案》《内蒙古“智慧广电”网络服务进村入户和“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使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政策到位、措施有力。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各级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列入优先保障范围,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27.8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96.1亿元,增长22.3%。其中:文化和旅游支出300亿元,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支出152.2亿元,体育支出75.6亿元。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实绩考核,自治区人大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自治区政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调研,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描绘了“十四五”宏伟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时期。我们将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公共文化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基础、抓重点,突出实、力戒虚,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文明内蒙古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衷心希望媒体的朋友们一如既往给予支持和监督。

“十三五”时期我区公共文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十三五时期”我区文化和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后,成绩更为显著。据我了解,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和旅游事业带来了一定影响,我们文化和旅游厅是如何应对这次新冠疫情,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李晓秋

李晓秋: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关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懈怠,一手抓文旅发展不动摇,全力推进文旅市场回暖复苏。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在贯彻落实好国家、自治区出台的财税、金融、社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同时,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旅产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大企业信贷支持等方面,帮助文旅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同时,我们开展了包联帮扶工作,帮助指导文旅企业用好用准用活这些政策。政策实施以来,已补贴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4亿元,为文旅企业年内新增流动性资金贷款进行贴息,协调保险公司为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达1.36亿元,联合金融机构深入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地开展文旅产业项目融资对接活动,受益文化和旅游企业1000多家。

二是加强营销推广,挖掘消费潜力。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全方位、多维度向全国游客推广内蒙古旅游,全面提升内蒙古旅游关注度和品牌影响力。在线上,统筹调度国字号、蒙字号、新字号、实字号等各类媒体,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在线直播等新技术,着力打造内蒙古旅游品牌形象宣介政务新媒体矩阵。在线下,我们组织各盟市文旅部门和文旅企业,赴山西、辽宁、宁夏等周边省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客源地开展旅游宣传推广,与32个地市签订合作协议,与126家文旅企业签订互送客源合作协议。同时,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北京旅游交易会、海南休闲旅游博览会、成都国际旅游展等大型展会上,专题推介了内蒙古文化旅游。“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成为了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的“金字招牌”。

三是筹划特色活动,释放市场活力。为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拉动文旅消费,从端午节开始,我们将精品演艺剧目、文旅创意产品、非遗产品搬进了景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精品演艺、文创和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全区共组织举办精品演艺活动、文创非遗展览1067场,有效地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同时,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区民族手工艺、文创旅游精品、传统蒙古包、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内蒙古味道、精品旅游线路和重点景区展示活动,汇集了500家文旅企业5000余款商品、非遗代表性项目35个,125家特色企业2000件文旅精品入驻文旅商品展示展销平台,开展长期商品展示销售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截止到11月底,接待游客总人数11661.53万人次,恢复到去年同期66%;实现旅游总收入2247.11亿元,恢复到去年同期54%。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面贯彻国家和自治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既立足当前,聚焦发展中梗阻,着力纾困解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也着眼长远,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日报记者

内蒙古日报记者:刚才郑宏范副主席几次提到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请问,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方面,都有哪些谋划和举措,群众能够感受到哪些变化?

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孙国铭

孙国铭: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自治区工作大局,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无死角覆盖。内蒙古地广人稀,必须统筹有线、无线、直播卫星等广播电视资源,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才能满足不同条件下群众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智慧广电”网络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建成广电光纤网络11万公里,发展农村广电网络用户55.24万户;较全国提前3年完成“户户通”工程,建成广播电视“户户通”285万户;在全国率先整省推进应急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播控平台106个、播出终端12742个,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统编教材使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率先实现广播电视军民融合发展,建成全国最长的微波线路8776.3公里,结束了东风航天城和周边60年来无法收听收看我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历史。截至目前,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53%。

此外,为补齐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短板,自治区政府启动实施牧区“智慧广电”宽带网络覆盖与服务工程。工程建成后,33个牧区旗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将得到大幅提升,草原深处的12.4万分散牧户将享受到不低于20M的广电宽带服务,真正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个也不能少”。

二是高质量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不仅要全面覆盖,而且要高质量覆盖。“十三五”期间,我们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实行广播电视“全程、全时、全网”监测,广播电视广告严重违法率从广播6.01%、电视5.06%降为零。实施“高清内蒙古”工程,自治区本级电视节目全部高清化,盟市级以上电视频道高清化率达85.7%,远远超过39%的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推进“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开发电视图书馆等电视端应用模块16个,各盟市分平台101个,发展广电智能终端用户176.8万户。

三是全方位应用。利用广电网络和电视“大屏”,提供全方位政用、民用、商用服务,是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也是更高层次服务群众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审议通过了《内蒙古“智慧广电”建设方案》等五个实施方案,按照网络整合、数据共享、应用主导、创新驱动、安全可靠的原则,重点是建设一张网、构建五个平台。建设一张网,即:到2025年,广电网络覆盖所有苏木乡镇、嘎查村,服务所有农牧户。构建五大平台,即:构建绿色共享的“智慧广电”大数据平台,为服务群众提供数据资源支撑;构建权威立体的媒体融合传播平台,为服务群众提供舆论引导支撑;构建便捷高效的服务政务平台,为服务群众提供政务办事支撑;构建高效智能的社会治理平台,为服务群众提供智慧管理支撑;构建适用便利的综合服务平台,为服务群众提供惠民应用支撑。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随着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增加,请问如何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让百姓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 李志友

李志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向着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我们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公共体育供给和服务水平,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再加上冬季气候寒冷、人体免疫力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锻炼防未病、治已病的重要作用,居家健身、亲子健身、户外健身等多种体育运动方式成为提高群众保持健康身心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健康内蒙古建设,我认为要推进“三个融合”。

一是推进理念融合,解答如何拥有健康的困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阐明了健康的重要性和健身对健康的独特作用。健康是体育的最高追求、最高境界。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理念融合十分重要。我们要立足广大市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通过举办赛事活动,借助报纸、电视、多媒体等平台,广泛开展健身知识普及和体育公益宣传,将“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运动是良医”等理念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市民树立健康生活理念,逐步养成健身习惯,实现从单纯后端健康干预向主动健身前端健康预防转变。

二是推进设施融合,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全民健身场地建设运营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着眼于场地设施的全生命周期,充分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的瓶颈和难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健身问题。我们将科学规划健身健康场地设施布局,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健身健康设施供给体系,建好群众身边的体育主题公园、城市健身步道、自行车绿道、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设施,让体育空间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让群众一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便捷化、智能化、高品质的健身服务,真正实现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人群共享,使健身成为我区群众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是推进活动融合,满足群众健身的多样化需求。今年我们累计举办线上赛事活动和居家健身指导320余项次,线下群众赛事活动400余项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带动群众走出家门,走向运动场,激发了后疫情时代的群众热情和城市活力。今后,我们将根据群众健身需求,进一步开展广场舞、健身操、健步走、骑行、登山、球类、健身气功等群众普及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推广马术、搏克、射箭、安代健身操、曲棍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育户外、冰雪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同时强调审慎安全的原则,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科学评估,有序组织线下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力保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医疗卫生、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方面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工作,确保赛事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让广大群众在体育运动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内蒙古晨报记者

内蒙古晨报记者:“十三五”时期,我区公共文化、旅游、体育等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请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做了哪些工作?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 刘丽娟

刘丽娟:“十三五”时期,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体育事业发展作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会同自治区有关部门,强化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体育等方面快速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

一是编制并组织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通过规划引领,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保障公民权利与公共服务保障相衔接。二是配合相关部门拟订落实《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域旅游创建实施方案》、《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全民更好享受公共文化和全民健身服务。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

“十三五”时期,根据国家投资方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全区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建设规划,涵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地设施等方面。“十三五”时期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1亿元,支持了400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123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有力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体育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水平。

(二)推动自治区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

“十三五”时期,充分发挥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对文化、旅游、体育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引导作用,自治区本级基本建设支出9.07亿元,支持了内蒙古美术馆、革命历史博物馆、乌兰牧骑标准化建设、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冰上运动中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在旗县乌兰牧骑标准化建设方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会同自治区文旅厅联合编制印发了《内蒙古乌兰牧骑标准化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等47支旗县级乌兰牧骑纳入标准化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在2019—2020年自治区本级共安排资金19165万元支持了25个旗县级乌兰牧骑项目建设,2021年拟安排14300万元支持18个项目建设。

下一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将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业、体育事业发展相关内容列入正在编制的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配合自治区相关部门编制好专项建设规划,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和安排自治区预算内投资,保障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助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业和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记者

人民网记者:“十三五”期间自治区财政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 王凤岐

王凤岐:自从2017年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以来,自治区财政认真落实部门职能职责,从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支出责任、创新投入方式、突出民族特色、聚焦文化扶贫和加强绩效管理等6个方面,多措并举,努力为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各级财政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区文化旅游体育传媒支出527.8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96.1亿元,增长22.3%,年均增长5.6%。

二是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各级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在城乡、区域间均等化。

三是坚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体场馆建设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运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入公共文体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四是坚持突出草原文化特色,扶持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开展。自治区本级每年安排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专项、乌兰牧骑发展专项、民族艺术发展专项、文艺惠民演出专项等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支持各级文艺团体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加大惠民演出力度。

五是坚持聚焦文化领域扶贫,扶助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国贫旗县实施应急广播体系更新改造、戏曲进乡村活动,并选派文化工作者到全区57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文化扶贫工作。

六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自治区财政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组织开展财政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后续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突出绩效导向,促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努力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体制机制。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猛
初审:杨巧慧 复审:王雪雯 终审:王佐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1373;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