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2 11:00
【字体: 打印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

《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和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发挥上游自然景观多样、生态风光原始、民族文化多彩、地域特色鲜明优势,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品质旅游服务供给,支持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共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游依托古都、古城、古迹等丰富人文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农耕文化特色,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下游发挥好泰山、孔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作用,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石窟文化保护力度,打造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标识和“中国石窟”文化品牌。依托陕甘宁革命老区、红军长征路线、西路军西征路线、吕梁山革命根据地、南梁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等打造红色旅游走廊。实施黄河流域影视、艺术振兴行动,形成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

《纲要》还提出,要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对濒危遗产遗迹遗存实施抢救性保护。严格古长城保护和修复措施,推动重点长城节点保护。支持西安、洛阳、开封、大同等城市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特色。实施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提高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和遗迹保护水平。完善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名录体系。要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中华文明重要地标,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支持黄河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适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启动“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在国家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中融入黄河文化元素,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支持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加强同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开展面向海内外的寻根祭祖和中华文明探源活动,打造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

《纲要》明确,加大河湖保护力度,科学确定旅游规模。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减少过度放牧、过度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旅游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立足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对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庄,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建立人文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互促机制。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务工人员在生态环保、乡村旅游等领域就业创业。加强跨黄河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

《纲要》指出,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原则,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沈啸)


初审:杨巧慧 复审:王雪雯 终审:王佐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1373;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资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

发布时间:2021-10-12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朗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
  《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和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发挥上游自然景观多样、生态风光原始、民族文化多彩、地域特色鲜明优势,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品质旅游服务供给,支持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共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游依托古都、古城、古迹等丰富人文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农耕文化特色,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下游发挥好泰山、孔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作用,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石窟文化保护力度,打造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标识和“中国石窟”文化品牌。依托陕甘宁革命老区、红军长征路线、西路军西征路线、吕梁山革命根据地、南梁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等打造红色旅游走廊。实施黄河流域影视、艺术振兴行动,形成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
  《纲要》还提出,要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对濒危遗产遗迹遗存实施抢救性保护。严格古长城保护和修复措施,推动重点长城节点保护。支持西安、洛阳、开封、大同等城市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特色。实施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提高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和遗迹保护水平。完善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名录体系。要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中华文明重要地标,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支持黄河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适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启动“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在国家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中融入黄河文化元素,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支持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加强同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开展面向海内外的寻根祭祖和中华文明探源活动,打造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
  《纲要》明确,加大河湖保护力度,科学确定旅游规模。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减少过度放牧、过度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旅游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立足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对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庄,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建立人文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互促机制。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务工人员在生态环保、乡村旅游等领域就业创业。加强跨黄河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
  《纲要》指出,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原则,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沈啸)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

《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和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发挥上游自然景观多样、生态风光原始、民族文化多彩、地域特色鲜明优势,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品质旅游服务供给,支持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共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游依托古都、古城、古迹等丰富人文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农耕文化特色,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下游发挥好泰山、孔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作用,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石窟文化保护力度,打造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标识和“中国石窟”文化品牌。依托陕甘宁革命老区、红军长征路线、西路军西征路线、吕梁山革命根据地、南梁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等打造红色旅游走廊。实施黄河流域影视、艺术振兴行动,形成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

《纲要》还提出,要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对濒危遗产遗迹遗存实施抢救性保护。严格古长城保护和修复措施,推动重点长城节点保护。支持西安、洛阳、开封、大同等城市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特色。实施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提高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和遗迹保护水平。完善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名录体系。要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中华文明重要地标,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支持黄河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适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启动“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在国家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中融入黄河文化元素,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支持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加强同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开展面向海内外的寻根祭祖和中华文明探源活动,打造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

《纲要》明确,加大河湖保护力度,科学确定旅游规模。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减少过度放牧、过度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旅游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立足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对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庄,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建立人文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互促机制。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务工人员在生态环保、乡村旅游等领域就业创业。加强跨黄河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

《纲要》指出,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原则,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沈啸)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