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摘编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1-06 12:02
【字体: 打印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切实推动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

工作报告摘编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工作,部署2023年任务。

2022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一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履职尽责、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坚持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深入推进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研讨10次,党组会传达学习25次,组织编辑《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摘编(2022年版)》等资料。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对50件批办件逐一认真办理,34件完成阶段性目标,16件正在推进。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组织一系列主题文艺创作、演出演播、展览展示、群众文艺等活动。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文化和旅游部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举办宣讲报告会、专题学习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活动,印发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方案,汇集全系统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蔚然成风。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的担当作为得到充分彰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交响音乐会等重大演出成功举办。服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服务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取得实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建设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等印发实施,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文化丝路”计划制定实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定点帮扶阿尔山、巴马、静乐、娄烦、永定、普兰工作精准度、有效性持续提升,文化润疆、旅游兴疆规划颁布实施,“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等活动成功举办。

3.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同步推进

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和处置,因时因势动态调整场所开放政策、更新防控指南,筑牢疫情防控防线。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月活动,集中推出800余项活动和惠企举措。文化和旅游领域纳入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备选名单项目1237个。创新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管理,自2022年4月起,暂退比例提高至100%,允许新设旅行社暂缓交纳。联合在线旅游企业发布旅游市场促进计划。建立健全季度经济形势研判机制。

4.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有序推进。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等活动成功举办。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稳步实施。第十九届群星奖成果丰硕,广场舞、群众合唱首次纳入评奖范畴。“村晚”持续火热,举办活动1.2万场,参与人次1.18亿。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确立。考古工作成绩斐然,石窟寺、石刻文物等保护工程有力实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持续加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高水平展览竞相涌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稳步实施。非遗记录工程、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推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第二批12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公布。轮值主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优质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新评定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5家、旅游休闲街区54家、滑雪旅游度假地12家,推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10家、首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53家、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12家、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98个。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智慧旅游加快发展,场景应用指南等相继发布。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逐步构建。“私设景点”“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第三届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成功举办。中阿、中国—东盟、二十国集团等机制框架下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发现中国之旅等活动成功举办。世界旅游联盟等由我主导的多边平台作用持续发挥。“欢乐春节”“中外文化和旅游年、旅游节”等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深受欢迎,中国(澳门)创意产业大会、澳门旅游博览会取得积极成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

5.着力强化管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全面推进

“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更加完善,年度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深入推进,各省(区、市)基本完成具体实施方案。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持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一系列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深入实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央歌剧院剧场落成开放,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项目开工,一批地方重大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高校共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有力,文化安全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

6.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

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效明显,“学查改”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得到提升,“四强”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第四轮巡视,实现直属单位全覆盖。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开展监督执纪。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抓实抓细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落实。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新论述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继续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

1.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2.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书记强调,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关于专门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

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时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以此为契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连相通,为中意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致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开幕式贺信中指出,希望中阿双方以本届“阿拉伯艺术节”为契机,落实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成果,弘扬丝路精神、增进传统友谊、密切人文交流,为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持久推动力,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在给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复信中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希望更多马耳他师生和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

4.关于在其他一些重要场合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在会见外国元首、在国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多次强调拓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如办好中外文化和旅游年、加快互设文化中心、互办文艺演出及展览等,增进民心相通、惠及各国人民。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重要指示要求,继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1.要全面系统深入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过去5年工作、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深刻阐明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未来5年主要目标任务,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部署安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确立行动指南。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要求,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部署安排,深刻把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深刻把握顽强斗争、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2.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明确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目标任务

在总体要求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方针原则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要求。在重点任务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大还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港澳台工作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相关部署。

3.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部署要求,谋划新举措、进行新探索,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主题、时代价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坚持养德、修艺相统一,加强艺风艺德建设,引导文艺工作者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群众歌咏、广场舞、“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要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统筹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加强非遗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传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统筹推进传统业态升级、新型业态发展,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4.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诗”和“远方”在共创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协调。要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律。文化和旅游虽有着天然联系,但从存在形态、发展变迁、行业管理等来看,二者又有各自不同规律。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尊重遵循各自发展规律,多在“深”“实”上下功夫,科学有序推进。要明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思路,坚持以文塑旅,盘活丰厚文化资源、引入文化创意元素,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让旅游成为难忘精神之旅、文化之旅。坚持以旅彰文,通过旅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坚持文旅相长,找准两者相容性、契合处、联结点,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要谋划推出一批示范性政策举措。认真总结机构改革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以政策文件、工作方案等形式,把一些好做法固定下来、好经验推广开来。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沉浸式体验等已有融合业态转型升级,培育新型融合业态。

5.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单独章节,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全面部署。要坚定不移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正确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要服务好元首外交和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统筹好文化符号提炼和文化品牌建设,统筹好以我为主和用好当地力量,统筹好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型传播方式,统筹好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统筹好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

认真完成好2023年工作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团结奋斗。

1.要深刻把握学懂弄通做实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辑《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摘编》等资料,组织开展“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健全贯彻落实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立足文化和旅游工作特色,组织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创作、展演展播展示等活动,动员群众开展歌舞、曲艺、美术、书法等文化文艺活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城乡基层广泛传播。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等平台,组织文艺演出、展览展示、“中国故事”讲座等活动,让党的执政理念为更多海外民众所了解、所认同。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数字文化建设”“发展大众旅游、绿色旅游、智慧旅游、文明旅游”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优秀成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提供政策支撑、丰富政策储备。

2.要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实施好新时代艺术创作工程,编制实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2023—2025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完成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文艺中国”新春特别节目等重大演出任务。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建立年度优秀作品推荐机制,构建艺术传播推广体系。推动重点文艺院团建设,引导民营文艺团体有序发展,扶持濒临失传剧种戏曲院团,实施全国画院专业建设提升计划。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完善文艺评论常态化工作机制,办好“舞台新观察”“艺海观潮”等评论专栏。

3.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深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深入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组织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等活动。加大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文化权益保障力度。办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交流展示等活动。

4.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持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研究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一批石窟寺、石刻文物重大保护项目,启动廊桥保护行动。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工程。加强文物督察和行政执法。制定出台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启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国家重点专题博物馆建设,实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计划。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推出《中国考古大会》《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等节目。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进古籍类文物定级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评估、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等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和非遗购物节、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原生民歌节、非遗品牌大会、“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等活动。

5.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出台促进线上演播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项目,发展数字文化贸易。研究制定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项目管理的政策文件,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设。加快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启动第二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开展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评选命名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确定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一批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扩大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启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研究制定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加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举办“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等活动。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和旅游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办好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展会。

6.要丰富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业振兴发展

配合中宣部开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完善相关政策文件。有序开展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评定复核。推进全国旅游资源普查,推出第一批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统筹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推出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优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红色旅游进校园、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推出一批红色研学新课程、新时代红色故事。推动露营旅游、房车营地、康养旅游、工业旅游、海洋旅游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推进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制定出台智慧旅游城市标准,组织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项目遴选。研究制定旅游景区绿色发展指南,推进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培育评定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举办“文明旅游 擦亮丝路”等活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风景道等建设管理,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办好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开展“美丽中国 美好生活”国内旅游宣传推广,组织“城市巡游记”“跟着季节游中国”“我的家乡有宝藏”等专项推广活动。创新开展“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

7.要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和执法行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修订《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网络艺术品经营管理规定》《剧本娱乐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旅游景区管理条例》。实施优秀剧本娱乐遴选推荐计划大赛。完善“文旅市场通”功能,开展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试点。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工程,启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规范网络表演、演出经纪活动,组织开展演出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做好假日市场工作。建立健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行动、重大案件督办。持续推进打击治理跨境赌博旅游管控,动态调整旅游目的地“黑名单”。深入推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专项整治行动,做好“不合理低价游”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收官工作,整治侵害老年人权益等违法违规问题。

8.要积极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服务外交工作大局,办好中西文化和旅游年、“茶和天下·雅集”、“唐诗回响”音乐会、亚洲之光国际艺术节、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中阿艺术家座谈会等活动。实施好“文化丝路”计划,办好“一带一路”手工艺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完善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机制,做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最佳旅游乡村申报工作,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着力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举办良渚论坛,制定实施中国音乐、美术、茶文化、太极文化等推广计划,实施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国外文化人脉工程,建设旅居海外中国文艺人才库、海外知华友华外国艺术家人才库、在华外国艺术家人才库,办好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建设管理,优先推进在中亚五国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推动与西班牙互设第二文化中心,办好“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等全球统一活动。建立年度重点任务项目库,持续打造“欢乐春节”等品牌项目,将“美丽中国”升级为“美好中国”。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沙动漫产业合作论坛,支持世界旅游联盟举办“湘湖对话”。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港澳巩固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国际地位,继续打造 “根与魂”“艺海流金”“情系”等文化品牌。

9.要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水平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成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重点任务。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统筹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规划。加强文化和旅游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和文物保护法修订等项目,研究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旅行社条例。以培养造就名家大师、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资金统筹能力,提高资金保障水平,抓好重大基建项目建设。助力定点帮扶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好对口援藏、援疆任务。启动文化和旅游部决策咨询项目,健全文化和旅游经济形势研判机制。完善行业智库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推出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启动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10.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巩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所属阵地,守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防线。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持续推进反腐败工作,深化“三不腐”一体推进。立足文化和旅游领域特色,开展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围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执纪。开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新一轮巡视,做好整改工作,切实将巡视成果转化为改革发展动力。

重点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聚集性、流动性、接触性特征明显的文化和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段时间以来,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且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推出优化落实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措施,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及时优化跨省旅游经营活动政策,取消“熔断”机制,恢复跨省团队旅游;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同时取消入境隔离限制,入出境旅游将有序恢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因时因势动态调整防控措施,精准做好行业疫情防控工作,既要将疫情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最低限度,又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更不能有完全放开、一放了之的想法。要根据中央要求和形势发展变化,结合行业实际、地方实际,及时优化旅行社、旅游景区、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等行业防控措施,为恢复发展打牢基础。要持续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根据行业恢复发展需要,适时推出新的助企纾困、行业振兴、消费促进等举措,提升行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要积极对接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及时研究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举措,推出更多适应国外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线路、服务,切实做好入出境旅游工作。

初审:杨巧慧 复审:王雪雯 终审:王佐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1373;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资讯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摘编

发布时间:2023-01-06
来源:中国旅游报
朗读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摘编,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切实推动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
  工作报告摘编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工作,部署2023年任务。
  2022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一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履职尽责、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坚持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深入推进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研讨10次,党组会传达学习25次,组织编辑《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摘编(2022年版)》等资料。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对50件批办件逐一认真办理,34件完成阶段性目标,16件正在推进。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组织一系列主题文艺创作、演出演播、展览展示、群众文艺等活动。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文化和旅游部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举办宣讲报告会、专题学习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活动,印发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方案,汇集全系统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蔚然成风。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的担当作为得到充分彰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交响音乐会等重大演出成功举办。服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服务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取得实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建设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等印发实施,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文化丝路”计划制定实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定点帮扶阿尔山、巴马、静乐、娄烦、永定、普兰工作精准度、有效性持续提升,文化润疆、旅游兴疆规划颁布实施,“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等活动成功举办。
  3.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同步推进
  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和处置,因时因势动态调整场所开放政策、更新防控指南,筑牢疫情防控防线。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月活动,集中推出800余项活动和惠企举措。文化和旅游领域纳入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备选名单项目1237个。创新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管理,自2022年4月起,暂退比例提高至100%,允许新设旅行社暂缓交纳。联合在线旅游企业发布旅游市场促进计划。建立健全季度经济形势研判机制。
  4.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有序推进。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等活动成功举办。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稳步实施。第十九届群星奖成果丰硕,广场舞、群众合唱首次纳入评奖范畴。“村晚”持续火热,举办活动1.2万场,参与人次1.18亿。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确立。考古工作成绩斐然,石窟寺、石刻文物等保护工程有力实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持续加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高水平展览竞相涌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稳步实施。非遗记录工程、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推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第二批12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公布。轮值主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优质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新评定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5家、旅游休闲街区54家、滑雪旅游度假地12家,推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10家、首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53家、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12家、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98个。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智慧旅游加快发展,场景应用指南等相继发布。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逐步构建。“私设景点”“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第三届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成功举办。中阿、中国—东盟、二十国集团等机制框架下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发现中国之旅等活动成功举办。世界旅游联盟等由我主导的多边平台作用持续发挥。“欢乐春节”“中外文化和旅游年、旅游节”等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深受欢迎,中国(澳门)创意产业大会、澳门旅游博览会取得积极成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
  5.着力强化管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全面推进
  “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更加完善,年度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深入推进,各省(区、市)基本完成具体实施方案。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持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一系列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深入实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央歌剧院剧场落成开放,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项目开工,一批地方重大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高校共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有力,文化安全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
  6.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
  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效明显,“学查改”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得到提升,“四强”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第四轮巡视,实现直属单位全覆盖。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开展监督执纪。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抓实抓细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落实。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新论述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继续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
  1.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2.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书记强调,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关于专门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
  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时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以此为契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连相通,为中意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致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开幕式贺信中指出,希望中阿双方以本届“阿拉伯艺术节”为契机,落实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成果,弘扬丝路精神、增进传统友谊、密切人文交流,为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持久推动力,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在给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复信中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希望更多马耳他师生和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
  4.关于在其他一些重要场合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在会见外国元首、在国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多次强调拓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如办好中外文化和旅游年、加快互设文化中心、互办文艺演出及展览等,增进民心相通、惠及各国人民。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重要指示要求,继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1.要全面系统深入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过去5年工作、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深刻阐明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未来5年主要目标任务,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部署安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确立行动指南。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要求,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部署安排,深刻把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深刻把握顽强斗争、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2.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明确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目标任务
  在总体要求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方针原则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要求。在重点任务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大还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港澳台工作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相关部署。
  3.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部署要求,谋划新举措、进行新探索,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主题、时代价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坚持养德、修艺相统一,加强艺风艺德建设,引导文艺工作者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群众歌咏、广场舞、“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要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统筹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加强非遗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传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统筹推进传统业态升级、新型业态发展,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4.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诗”和“远方”在共创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协调。要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律。文化和旅游虽有着天然联系,但从存在形态、发展变迁、行业管理等来看,二者又有各自不同规律。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尊重遵循各自发展规律,多在“深”“实”上下功夫,科学有序推进。要明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思路,坚持以文塑旅,盘活丰厚文化资源、引入文化创意元素,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让旅游成为难忘精神之旅、文化之旅。坚持以旅彰文,通过旅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坚持文旅相长,找准两者相容性、契合处、联结点,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要谋划推出一批示范性政策举措。认真总结机构改革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以政策文件、工作方案等形式,把一些好做法固定下来、好经验推广开来。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沉浸式体验等已有融合业态转型升级,培育新型融合业态。
  5.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单独章节,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全面部署。要坚定不移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正确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要服务好元首外交和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统筹好文化符号提炼和文化品牌建设,统筹好以我为主和用好当地力量,统筹好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型传播方式,统筹好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统筹好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
  认真完成好2023年工作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团结奋斗。
  1.要深刻把握学懂弄通做实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辑《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摘编》等资料,组织开展“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健全贯彻落实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立足文化和旅游工作特色,组织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创作、展演展播展示等活动,动员群众开展歌舞、曲艺、美术、书法等文化文艺活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城乡基层广泛传播。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等平台,组织文艺演出、展览展示、“中国故事”讲座等活动,让党的执政理念为更多海外民众所了解、所认同。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数字文化建设”“发展大众旅游、绿色旅游、智慧旅游、文明旅游”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优秀成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提供政策支撑、丰富政策储备。
  2.要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实施好新时代艺术创作工程,编制实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2023—2025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完成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文艺中国”新春特别节目等重大演出任务。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建立年度优秀作品推荐机制,构建艺术传播推广体系。推动重点文艺院团建设,引导民营文艺团体有序发展,扶持濒临失传剧种戏曲院团,实施全国画院专业建设提升计划。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完善文艺评论常态化工作机制,办好“舞台新观察”“艺海观潮”等评论专栏。
  3.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深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深入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组织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等活动。加大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文化权益保障力度。办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交流展示等活动。
  4.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持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研究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一批石窟寺、石刻文物重大保护项目,启动廊桥保护行动。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工程。加强文物督察和行政执法。制定出台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启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国家重点专题博物馆建设,实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计划。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推出《中国考古大会》《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等节目。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进古籍类文物定级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评估、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等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和非遗购物节、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原生民歌节、非遗品牌大会、“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等活动。
  5.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出台促进线上演播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项目,发展数字文化贸易。研究制定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项目管理的政策文件,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设。加快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启动第二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开展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评选命名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确定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一批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扩大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启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研究制定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加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举办“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等活动。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和旅游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办好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展会。
  6.要丰富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业振兴发展
  配合中宣部开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完善相关政策文件。有序开展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评定复核。推进全国旅游资源普查,推出第一批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统筹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推出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优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红色旅游进校园、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推出一批红色研学新课程、新时代红色故事。推动露营旅游、房车营地、康养旅游、工业旅游、海洋旅游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推进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制定出台智慧旅游城市标准,组织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项目遴选。研究制定旅游景区绿色发展指南,推进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培育评定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举办“文明旅游 擦亮丝路”等活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风景道等建设管理,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办好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开展“美丽中国 美好生活”国内旅游宣传推广,组织“城市巡游记”“跟着季节游中国”“我的家乡有宝藏”等专项推广活动。创新开展“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
  7.要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和执法行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修订《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网络艺术品经营管理规定》《剧本娱乐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旅游景区管理条例》。实施优秀剧本娱乐遴选推荐计划大赛。完善“文旅市场通”功能,开展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试点。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工程,启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规范网络表演、演出经纪活动,组织开展演出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做好假日市场工作。建立健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行动、重大案件督办。持续推进打击治理跨境赌博旅游管控,动态调整旅游目的地“黑名单”。深入推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专项整治行动,做好“不合理低价游”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收官工作,整治侵害老年人权益等违法违规问题。
  8.要积极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服务外交工作大局,办好中西文化和旅游年、“茶和天下·雅集”、“唐诗回响”音乐会、亚洲之光国际艺术节、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中阿艺术家座谈会等活动。实施好“文化丝路”计划,办好“一带一路”手工艺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完善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机制,做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最佳旅游乡村申报工作,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着力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举办良渚论坛,制定实施中国音乐、美术、茶文化、太极文化等推广计划,实施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国外文化人脉工程,建设旅居海外中国文艺人才库、海外知华友华外国艺术家人才库、在华外国艺术家人才库,办好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建设管理,优先推进在中亚五国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推动与西班牙互设第二文化中心,办好“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等全球统一活动。建立年度重点任务项目库,持续打造“欢乐春节”等品牌项目,将“美丽中国”升级为“美好中国”。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沙动漫产业合作论坛,支持世界旅游联盟举办“湘湖对话”。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港澳巩固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国际地位,继续打造 “根与魂”“艺海流金”“情系”等文化品牌。
  9.要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水平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成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重点任务。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统筹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规划。加强文化和旅游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和文物保护法修订等项目,研究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旅行社条例。以培养造就名家大师、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资金统筹能力,提高资金保障水平,抓好重大基建项目建设。助力定点帮扶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好对口援藏、援疆任务。启动文化和旅游部决策咨询项目,健全文化和旅游经济形势研判机制。完善行业智库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推出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启动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10.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巩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所属阵地,守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防线。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持续推进反腐败工作,深化“三不腐”一体推进。立足文化和旅游领域特色,开展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围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执纪。开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新一轮巡视,做好整改工作,切实将巡视成果转化为改革发展动力。
  重点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聚集性、流动性、接触性特征明显的文化和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段时间以来,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且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推出优化落实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措施,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及时优化跨省旅游经营活动政策,取消“熔断”机制,恢复跨省团队旅游;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同时取消入境隔离限制,入出境旅游将有序恢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因时因势动态调整防控措施,精准做好行业疫情防控工作,既要将疫情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最低限度,又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更不能有完全放开、一放了之的想法。要根据中央要求和形势发展变化,结合行业实际、地方实际,及时优化旅行社、旅游景区、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等行业防控措施,为恢复发展打牢基础。要持续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根据行业恢复发展需要,适时推出新的助企纾困、行业振兴、消费促进等举措,提升行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要积极对接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及时研究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举措,推出更多适应国外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线路、服务,切实做好入出境旅游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切实推动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

工作报告摘编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工作,部署2023年任务。

2022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一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履职尽责、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坚持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深入推进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研讨10次,党组会传达学习25次,组织编辑《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摘编(2022年版)》等资料。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对50件批办件逐一认真办理,34件完成阶段性目标,16件正在推进。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组织一系列主题文艺创作、演出演播、展览展示、群众文艺等活动。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文化和旅游部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举办宣讲报告会、专题学习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活动,印发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方案,汇集全系统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蔚然成风。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的担当作为得到充分彰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交响音乐会等重大演出成功举办。服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服务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取得实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建设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等印发实施,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文化丝路”计划制定实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定点帮扶阿尔山、巴马、静乐、娄烦、永定、普兰工作精准度、有效性持续提升,文化润疆、旅游兴疆规划颁布实施,“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等活动成功举办。

3.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同步推进

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和处置,因时因势动态调整场所开放政策、更新防控指南,筑牢疫情防控防线。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月活动,集中推出800余项活动和惠企举措。文化和旅游领域纳入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备选名单项目1237个。创新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管理,自2022年4月起,暂退比例提高至100%,允许新设旅行社暂缓交纳。联合在线旅游企业发布旅游市场促进计划。建立健全季度经济形势研判机制。

4.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有序推进。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等活动成功举办。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稳步实施。第十九届群星奖成果丰硕,广场舞、群众合唱首次纳入评奖范畴。“村晚”持续火热,举办活动1.2万场,参与人次1.18亿。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确立。考古工作成绩斐然,石窟寺、石刻文物等保护工程有力实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持续加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高水平展览竞相涌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稳步实施。非遗记录工程、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推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第二批12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公布。轮值主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优质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新评定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5家、旅游休闲街区54家、滑雪旅游度假地12家,推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10家、首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53家、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12家、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98个。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智慧旅游加快发展,场景应用指南等相继发布。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逐步构建。“私设景点”“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第三届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成功举办。中阿、中国—东盟、二十国集团等机制框架下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发现中国之旅等活动成功举办。世界旅游联盟等由我主导的多边平台作用持续发挥。“欢乐春节”“中外文化和旅游年、旅游节”等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深受欢迎,中国(澳门)创意产业大会、澳门旅游博览会取得积极成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

5.着力强化管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全面推进

“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更加完善,年度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深入推进,各省(区、市)基本完成具体实施方案。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持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一系列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深入实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央歌剧院剧场落成开放,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项目开工,一批地方重大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高校共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有力,文化安全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

6.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

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效明显,“学查改”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得到提升,“四强”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第四轮巡视,实现直属单位全覆盖。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开展监督执纪。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抓实抓细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落实。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新论述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继续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

1.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2.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书记强调,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关于专门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

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时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以此为契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连相通,为中意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致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开幕式贺信中指出,希望中阿双方以本届“阿拉伯艺术节”为契机,落实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成果,弘扬丝路精神、增进传统友谊、密切人文交流,为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持久推动力,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在给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复信中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希望更多马耳他师生和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

4.关于在其他一些重要场合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在会见外国元首、在国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多次强调拓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如办好中外文化和旅游年、加快互设文化中心、互办文艺演出及展览等,增进民心相通、惠及各国人民。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重要指示要求,继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1.要全面系统深入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过去5年工作、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深刻阐明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未来5年主要目标任务,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部署安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确立行动指南。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要求,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部署安排,深刻把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深刻把握顽强斗争、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2.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明确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目标任务

在总体要求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方针原则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要求。在重点任务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大还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港澳台工作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相关部署。

3.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部署要求,谋划新举措、进行新探索,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主题、时代价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坚持养德、修艺相统一,加强艺风艺德建设,引导文艺工作者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群众歌咏、广场舞、“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要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统筹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加强非遗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传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统筹推进传统业态升级、新型业态发展,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4.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诗”和“远方”在共创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协调。要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律。文化和旅游虽有着天然联系,但从存在形态、发展变迁、行业管理等来看,二者又有各自不同规律。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尊重遵循各自发展规律,多在“深”“实”上下功夫,科学有序推进。要明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思路,坚持以文塑旅,盘活丰厚文化资源、引入文化创意元素,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让旅游成为难忘精神之旅、文化之旅。坚持以旅彰文,通过旅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坚持文旅相长,找准两者相容性、契合处、联结点,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要谋划推出一批示范性政策举措。认真总结机构改革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以政策文件、工作方案等形式,把一些好做法固定下来、好经验推广开来。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沉浸式体验等已有融合业态转型升级,培育新型融合业态。

5.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单独章节,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全面部署。要坚定不移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正确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要服务好元首外交和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统筹好文化符号提炼和文化品牌建设,统筹好以我为主和用好当地力量,统筹好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型传播方式,统筹好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统筹好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

认真完成好2023年工作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团结奋斗。

1.要深刻把握学懂弄通做实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辑《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摘编》等资料,组织开展“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健全贯彻落实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立足文化和旅游工作特色,组织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创作、展演展播展示等活动,动员群众开展歌舞、曲艺、美术、书法等文化文艺活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城乡基层广泛传播。用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等平台,组织文艺演出、展览展示、“中国故事”讲座等活动,让党的执政理念为更多海外民众所了解、所认同。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数字文化建设”“发展大众旅游、绿色旅游、智慧旅游、文明旅游”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优秀成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提供政策支撑、丰富政策储备。

2.要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实施好新时代艺术创作工程,编制实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2023—2025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完成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文艺中国”新春特别节目等重大演出任务。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建立年度优秀作品推荐机制,构建艺术传播推广体系。推动重点文艺院团建设,引导民营文艺团体有序发展,扶持濒临失传剧种戏曲院团,实施全国画院专业建设提升计划。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完善文艺评论常态化工作机制,办好“舞台新观察”“艺海观潮”等评论专栏。

3.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深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深入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组织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等活动。加大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文化权益保障力度。办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交流展示等活动。

4.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持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研究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一批石窟寺、石刻文物重大保护项目,启动廊桥保护行动。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工程。加强文物督察和行政执法。制定出台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启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国家重点专题博物馆建设,实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计划。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推出《中国考古大会》《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等节目。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进古籍类文物定级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评估、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等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和非遗购物节、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原生民歌节、非遗品牌大会、“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等活动。

5.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出台促进线上演播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项目,发展数字文化贸易。研究制定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项目管理的政策文件,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设。加快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启动第二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开展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评选命名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确定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一批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扩大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启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研究制定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加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举办“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等活动。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和旅游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办好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展会。

6.要丰富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业振兴发展

配合中宣部开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完善相关政策文件。有序开展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评定复核。推进全国旅游资源普查,推出第一批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统筹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推出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优化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红色旅游进校园、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推出一批红色研学新课程、新时代红色故事。推动露营旅游、房车营地、康养旅游、工业旅游、海洋旅游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推进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制定出台智慧旅游城市标准,组织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项目遴选。研究制定旅游景区绿色发展指南,推进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培育评定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举办“文明旅游 擦亮丝路”等活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风景道等建设管理,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办好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开展“美丽中国 美好生活”国内旅游宣传推广,组织“城市巡游记”“跟着季节游中国”“我的家乡有宝藏”等专项推广活动。创新开展“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

7.要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和执法行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修订《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网络艺术品经营管理规定》《剧本娱乐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旅游景区管理条例》。实施优秀剧本娱乐遴选推荐计划大赛。完善“文旅市场通”功能,开展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试点。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工程,启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规范网络表演、演出经纪活动,组织开展演出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做好假日市场工作。建立健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行动、重大案件督办。持续推进打击治理跨境赌博旅游管控,动态调整旅游目的地“黑名单”。深入推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专项整治行动,做好“不合理低价游”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收官工作,整治侵害老年人权益等违法违规问题。

8.要积极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服务外交工作大局,办好中西文化和旅游年、“茶和天下·雅集”、“唐诗回响”音乐会、亚洲之光国际艺术节、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中阿艺术家座谈会等活动。实施好“文化丝路”计划,办好“一带一路”手工艺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完善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机制,做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最佳旅游乡村申报工作,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着力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举办良渚论坛,制定实施中国音乐、美术、茶文化、太极文化等推广计划,实施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国外文化人脉工程,建设旅居海外中国文艺人才库、海外知华友华外国艺术家人才库、在华外国艺术家人才库,办好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建设管理,优先推进在中亚五国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推动与西班牙互设第二文化中心,办好“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等全球统一活动。建立年度重点任务项目库,持续打造“欢乐春节”等品牌项目,将“美丽中国”升级为“美好中国”。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沙动漫产业合作论坛,支持世界旅游联盟举办“湘湖对话”。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港澳巩固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国际地位,继续打造 “根与魂”“艺海流金”“情系”等文化品牌。

9.要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水平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成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重点任务。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统筹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和区域性规划。加强文化和旅游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和文物保护法修订等项目,研究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旅行社条例。以培养造就名家大师、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资金统筹能力,提高资金保障水平,抓好重大基建项目建设。助力定点帮扶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好对口援藏、援疆任务。启动文化和旅游部决策咨询项目,健全文化和旅游经济形势研判机制。完善行业智库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推出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启动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10.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巩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所属阵地,守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防线。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持续推进反腐败工作,深化“三不腐”一体推进。立足文化和旅游领域特色,开展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围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执纪。开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新一轮巡视,做好整改工作,切实将巡视成果转化为改革发展动力。

重点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聚集性、流动性、接触性特征明显的文化和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段时间以来,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且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推出优化落实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措施,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及时优化跨省旅游经营活动政策,取消“熔断”机制,恢复跨省团队旅游;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同时取消入境隔离限制,入出境旅游将有序恢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因时因势动态调整防控措施,精准做好行业疫情防控工作,既要将疫情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最低限度,又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更不能有完全放开、一放了之的想法。要根据中央要求和形势发展变化,结合行业实际、地方实际,及时优化旅行社、旅游景区、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等行业防控措施,为恢复发展打牢基础。要持续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根据行业恢复发展需要,适时推出新的助企纾困、行业振兴、消费促进等举措,提升行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要积极对接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及时研究推进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举措,推出更多适应国外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线路、服务,切实做好入出境旅游工作。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