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文物局在呼和浩特市调研非国有博物馆工作, 4月8日,自治区文物局对呼和浩特市非国有博物馆开展调研指导工作。调研组先后对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博物馆、内蒙古草原文化博物馆、内蒙古民族商贸文化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进行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当面询问等形式,对博物馆对外开放情况进行了现场指导,并听取了博物馆负责人对场馆开放、陈列布展、博物馆安全等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调研组强调,非国有博物馆要严格遵守《博物馆条例》、《博物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进陈列布展,并按程序做好展览备案工作,落实对外开放,发挥应有功能。要始终紧绷“安全生产之弦”,尽快完成安消防验收工作,保障藏品安全、观展安全。同时,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管理质量,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回民区文体旅游广电局(文物局)、新城区文体旅游广电局(文物局)相关同志参与调研指导。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召开, 4月1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政府副主席、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包献华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杨进主持会议。自治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包头市、通辽市、和林格尔县在会上汇报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点21099处,截止3月28日,全区已复核“三普”文物遗址点21042处,完成率99.72%,调查新发现文物遗址点1397处,10个盟市91个旗县区完成复核任务。55个旗县(市区)开展长城专题文物调查,其中34个旗县(市区)完成调查任务,共调查长城1849个点段、2170公里。2025年是普查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党中央对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会议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思想认识、扛牢政治责任,以更高站位凝聚普查攻坚共识;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精准施策,以更实举措破解普查堵点难点;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闭环机制,以更强合力提升普查工作质效。会议要求,进一步把握好时间节点,按照普查总体方案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要协同发力,确保复查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要把握重点,为普查第三阶段工作做好充足准备;要多措并举,加强普查成果的宣传展示、研究发掘和保护利用。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自治区、各盟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普查办公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自治区文物局关于公布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名录的通知, 为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方便公众了解全区博物馆建设情况,依据《博物馆条例》、《博物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现将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名录予以公布。附件: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名录
自治区文物局召开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主会场系列活动调度会, 3月31日,自治区文物局召开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主会场系列活动调度会,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出席会议。会上,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介绍了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主会场系列活动方案及相关流程,与会人员针对方案、流程等进行了交流研讨。会议指出,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全区要紧紧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着重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通过特色精品展览、非遗文创市集、公益鉴定咨询、文物普法、博物馆之夜、馆校合作等手段,充分展示我区博物馆建设丰硕成果,并利用多元方式扩大宣传,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影响力,充分发挥博物馆各项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博物馆盛会。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秉持“简朴隆重、文化惠民”的原则,举办好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主会场各项宣传活动,一是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在精品展览打造、文化惠民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展览展示、博物馆教育、社会服务、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着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要做好普法工作,以“博物馆日”为契机,大力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营造全社会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自治区文物局分管领导、博物馆处、内蒙古博物馆协会、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阿拉善博物馆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举办2025年全区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报数据质量控制培训班, 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统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全区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报数据质量,3月11日至12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呼和浩特市举办2025年全区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报数据质量控制培训班,各盟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及直属单位统计人员共5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班围绕新修改的统计法等统计法律法规及统计违法典型案例,特邀请自治区统计局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进一步树牢了依法统计、科学统计意识。聚焦统计年报数据审核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财务处、公共服务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和自治区文物局等统计工作负责人对统计年报数据审核要点开展培训,并对重点指标进行数据联审、终审。本次培训班还邀请到行业专家分别就旅游统计基础知识、旅游大数据统计方法等进行培训。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业务骨干对旅游统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读。通过此次培训,全体学员进一步提升了全区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人员业务能力。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强化统计数据全流程管理,为行业科学决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5年度调训顺利完成, 3月6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5年度第三场次调训于内蒙古呼和浩特顺利结业,调训任务全部完成。本次调训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在杭州、南宁、呼和浩特分三个场次开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省、市两级普查机构骨干共677名学员参训。调训期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分别会见浙江、广西、内蒙古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实地调研督导普查实地调查工作。调训班上,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讲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进展与工作要求,各工作组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围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依法推进实地调查、普查成员单位合作机制与落实举措、我国近现代建筑主要发展脉络、中国工业遗产概况、文物普查中的乡土建筑认知与调查、传统村落调查与记录、线性文化遗产调查(以长城资源调查为例)、普查登记表填报常见问题分析、普查软件系统使用及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授课。山东、湖北、山西普查机构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就新发现文物调查方法与实践、“交叉互检”及现场质检审核方法与实践、消失文物核准确认机制交流等内容授课。各省级普查机构代表交流了本地区普查进展及工作计划。调训班为学员深入领会工作要求、掌握工作方法、交流实践经验、解答疑难问题提供了高效平台,取得了预期效果。本次调训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与浙江、广西、内蒙古三省区文物行政部门具体承办。调训课程将于3月15日前在全国文博网络学院陆续上线,向全国各级普查机构、普查队员开放线上培训。
第四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公布,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区域性整体保护,3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四批7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盟市推荐、评审答辩及考察评估等程序,决定将杭盖草原牧业文化生态(科右前旗)保护实验区、农牧文化生态(通辽市)保护实验区、游牧文化生态(阿鲁科尔沁旗)保护实验区、察干伊德文化生态(正蓝旗)保护实验区、黄河文化生态(托克托县)保护实验区、河套文化生态(巴彦淖尔市)保护实验区、骆驼文化生态(阿拉善盟)保护实验区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按照非遗“一法一条例”及《内蒙古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在开展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同时,推动盟市出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流动博物馆】万米高空相遇内博, 3月1日,内蒙古博物院与内蒙古交通投资集团、天骄航空有限公司携手开展“云端畅游北疆 文化长歌万里”北疆文化空中体验活动。此次活动创新性地将北疆文化全方位融入航空旅程,突破传统文化传播的空间限制,把文物瑰宝、北疆壮丽风光等旅游资源与航空服务深度融合,在万米高空构建起一个“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空中文旅长廊,为乘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回顾内蒙古博物院教育员向旅客展示精美文物复制品,讲述其背后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带领旅客在云端穿越时空,体悟文化脉搏,感受历史温度。互动环节开展文物知识问答、神秘图版猜猜猜等活动,穿插惊喜抽奖,旅客们踊跃参与,获得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交通投资集团专属文创礼品,客舱中充满欢声笑语,现场气氛热烈。听歌识曲环节,旅客通过机舱呼唤铃进行北疆文化特色歌曲抢答,此起彼伏的铃音将旅客的参与热情推向高潮,开拓“歌游内蒙古”空中文化活动新范式。旅客张女士表示:“第一次在飞机上参与这样特别的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旅程。”内蒙古日报社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本次活动是一次万米高空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旅客在云端领略北疆文化独特魅力,也实现空中文化体验与地面旅游消费的双向赋能。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