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标识发布, 《内蒙古日报》(2025年6月17日1版)。红山文化标识。6月14日,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辽宁省朝阳市举行。会上发布了红山文化标识。红山文化标识综合吸纳了红山文化标志性的C型玉龙和玉猪龙的造型特点,采用红山文化彩陶的独特勾连涡纹线条构成双“C”意象,一个“C”代表“中华”(China),另一个“C”代表“文化”(culture),双“C”相扣,形成由内向外的发散式螺旋结构,寓意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红山文化恒久流传。标识颜色为红色,取自红山文化彩陶颜色。整个标识既有“山”的艺术轮廓,又似流淌的水滴,线条流畅,辨识度高,便于传播。红山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汇碰撞出的文明火花。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境内),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还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红山先民创造了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祭祀建筑群和独具特色的玉器,证明红山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之路。红山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玉器,其中以赤峰市发现的“C”形碧玉龙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是红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多年来,双方高频互动、考察互访不断,两地政府高度重视红山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联合考古、研究交流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原创歌舞剧《同心曲》 燃爆会演现场, 6月15日,由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精心打造的原创歌舞剧《同心曲》在锡林郭勒盟第二十三届乌兰牧骑会演中掀起高潮。这部以“军民团结、共守边疆”为主题的剧目,以六幕艺术叙事勾勒出北疆草原上“军民一家亲”的壮美画卷,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演出当日,尽管天空下着小雨,观众们依然早早来到锡林影剧院,满怀期待地等候演出开始。随着开场音乐的响起,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将北疆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心曲》以乌兰牧骑几代人扎根边疆、服务边防的真实故事为灵感,通过“夜思”“春行”“军营”“情义”“同心曲”“尾声再出发”六大章节,以歌舞艺术形式深情诠释北疆安全稳定的战略意义与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内涵。首幕“夜思”以静谧的旋律与舞蹈,诉说边疆军民对家国的深沉牵挂;“春行”中,乌兰牧骑队员身着鲜艳蒙古袍,用欢快的节奏展现深入边防的活力身影;“军营”一幕,刚劲的舞姿与合唱还原军人训练场景,热血沸腾;“情义”篇章则以细腻对白与双人舞,刻画军民携手巡边的深厚羁绊;第五篇章“同心曲”汇聚全体演员,以激昂的歌舞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主题推向高潮;第六篇章“尾声再出发”全体演员谢幕,唱响“爱在北疆 情在北疆”。该剧融合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既展现边疆民族文化魅力,也彰显民族团结与戍边情怀的精神内核。《同心曲》的精彩呈现,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今天,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在影剧院演出,给我们带来了文化大餐,这跟我们在电视上和手机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部剧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剧情非常地令我感动,使我们精神振奋,无比激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场观众盟消防救援支队唐士贺和盟蒙古族中学学生青达木尼说。专场演出落幕后,队员们便深入到神华胜利能源进行演出,把精彩文艺节目送到企业职工身边,一个个精彩节目好评如潮,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盟委宣传部、盟文体广电旅游局及旗委、政府相关领导与现场观众一同观看。
新巴尔虎右旗:聚焦文旅元素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我国广袤的北疆大地上,新巴尔虎右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拥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进一步打造“歌游内蒙古”品牌,以“文体旅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将体育赛事、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以赛促旅、以旅彰文、以文铸魂”的发展路径,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文化培根铸魂,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文旅品牌创建中互鉴交融。新巴尔虎右旗将“那达慕村晚”作为“北疆村晚”的主流形态,在百姓村晚和那达慕的有机结合下,以百姓村晚强大的群众基础和民间资源、非遗项目为依托,打造集展示传统文化、再现传统民俗、分享美景好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推动文旅工作迈向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2023年7月,新巴尔虎右旗聚焦“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积极探索“文化活动+旅游”、“文化演出+旅游”等多个有效途径,高质量承办牧歌故乡那达慕暨全国村晚百县联动。2024年8月、2024年12月,新巴尔虎右旗持续扩大“村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将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相继举办牧歌故乡“夏季那达慕村晚”和“冬季那达慕村晚”,推出搏克超级联赛、蒙古马耐力赛、音乐演出、趣味竞赛、产品展销、篝火派对、非遗展等一系列活动,以观赏、游玩、品鉴、体验等形式,让游客尽享文旅融合盛宴,不断提升北疆文化的可见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2024年,新巴尔虎右旗“那达慕村晚”成功入选中国群众文化品牌文旅融合IP创新案例。2025年,新巴尔虎右旗将乘势而上,以“那达慕村晚”公共文化品牌为核心着力点,以“村晚、村遗、村集、村舞、村歌”引领“村字头”文化品牌,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北疆文化品牌体系。定于2025年7月—8月举办“歌游内蒙古·乐享呼伦贝尔”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新巴尔虎右旗第三届牧歌故乡那达慕村晚。为进一步打造“歌游内蒙古”品牌,定于今年6月至8月期间举办“牧歌故乡民歌会”系列活动,通过原创音乐作品的征集、创作、发布,以展演、音乐会、舞台剧等形式,打造以歌会友,以歌咏志,以歌为游的“歌声相伴愉悦旅行”大平台,打造“歌游内蒙古”民歌节文化IP。在文化传承保护中凝聚人心。新巴尔虎右旗秉持“传承文化、服务大众”的宗旨,开展“非遗年货节”、“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百姓大舞台文艺汇演、“群众性大合唱展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5年1月,新巴尔虎右旗把握春节申遗成功的黄金时机,携特色民族服饰、巴尔虎毡子手工制作技艺、皮雕制作技艺、呼麦等非遗项目,到首都国家非遗馆进行展演,还走进首都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现场观众和游客零距离交流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内蒙古,进一步把非遗文化与传统“村晚”有机结合,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打造非遗与文旅融合新发展理念。截至目前,新巴尔虎右旗已确定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11项、传承人4人;呼伦贝尔市级代表性项目21项、传承人15名;旗级代表性项目53项、传承人113名。在加强文化服务中团结奋进。新巴尔虎右旗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完善旗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修建完成了民族文化中心,对思歌腾博物馆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宝格德乌拉非遗馆,逐步完善了旗、苏木镇、嘎查(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旗文化系统公办文化机构达到12个,其中,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影剧院1家,博物馆2个,苏木镇文化站7个。建成游客服务中心1个,基本实现城乡“15分钟健身圈”,全旗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不断加强文艺大舞台、文化宣传栏、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文化阵地,加强文化队伍业务指导,创作推出歌曲、舞蹈、诗歌、摄影、书法等优秀文艺精品,拥有8支文艺志愿者队伍,志愿者达400余人,不断为乡村文化建设输入新血液、注入新动能。年均举办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50场以上,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和文化活动200场左右,文化惠民演出成为讲好新巴尔虎右旗故事、增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的独特“名片”。旅游富民增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富民增收搭建桥梁纽带。新巴尔虎右旗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是自治区20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在五大任务考核类别中是战略资源型工业重镇,有着资源禀赋的唯一性、发展方式的代表性、战略定位的独特性、文化底蕴的多元性等特征。结合实际,新巴尔虎右旗制定《牧区乡村旅游接待户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旅为媒,以融为径,全力打造“房车+牧户游”新业态,发挥地方国企担当,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在全市首批定制投放多功能一体化可移动式牧户游房车,可满足住宿、餐厅、售卖、烤吧、厨卫、屠宰冷藏等需求,以低价向嘎查集体出租,嘎查择优为旅游线路规划内基础设施完备且具有运营经验的牧户游、牧家乐分配,实现当地牧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联动增收,激发农牧产业“接二连三”新活力,助力擦亮“呼伦贝尔大草原”区域公用品牌。为了满足游客“体验式消费+极致新鲜”的定制化需求,新巴尔虎右旗还在牧户游房车中配备了10辆移动屠宰冷藏车,这些流动的“加工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实现肉羊四季出栏、移动加工的伴随式服务,“一羊一码”的全流程可追溯,推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西旗羊肉”实现“从草原到餐桌”全链条全要素创新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红利。以业态培育助力共同繁荣。倾力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核心理念,积极筹备呼伦贝尔大草原户外山地运动节——首届沿“呼伦湖”自行车拉力赛、第十届内蒙古“阿拉坦额莫勒”杯青少年柔道国际邀请赛等精品赛事,充分发挥“以赛促旅、体旅融合”的带动作用,助力打造特色体育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宣传、深度体验,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历史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以宣传教育展示良好形象。新巴尔虎右旗打好宣传组合拳,构建多部门联合传播矩阵,形成强大的品牌传播合力,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充分发挥乌兰牧骑、文化馆等“阵地演出+流动演出+入户演出”的服务模式和线上服务方式,通过歌舞、器乐、文艺汇演、非遗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入苏木镇、嘎查社区、边防部队等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为群众提供精准化服务,深入推进北疆文化的入脑入心。通过自治区、市、旗媒体官媒、自媒体等,宣传新巴尔虎右旗生态、历史、非遗、民俗、美食等优势资源,推介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品牌,组织旗内外网络名人参与活动宣传,增强传播影响力,延伸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2024年全旗共接待游客55.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53%和21.51%。体育凝聚人心,推动各族群众共娱共乐共融体育设施提供便利条件。建成民族体育健身中心,加大巡检维护维修力度,确保场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实行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每年进馆锻炼人次超8.5万,健身场地成为各族群众共同锻炼、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体育赛事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民族团结+体育+文化旅游”互融互促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体育赛事、文化旅游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形式和内涵。举办赛马、搏克、通克、喜塔尔、巴日盖等一系列具有民俗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目标,让各族群众在体育赛事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体教融合增进民族交流。深入挖掘柔道、搏克、蒙古象棋等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开展“体育进校园”,坚持教会、勤练、常赛,努力让每位学生掌握1项传统体育运动技能,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群体中扎根。下一步,新巴尔虎右旗将紧扣“文化培根铸魂、旅游富民增收、体育凝聚人心”定位,充分发挥文化浸润心灵、旅游增进认同、体育促进交流作用,让各族群众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享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歌游兴安绘新卷 文旅赋能兴乡村——兴安盟以多元业态激活乡村旅游“一池春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兴安盟立足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禀赋,以文化为魂、以业态为翼,全力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走出一条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深耕业态创新筑牢乡村振兴产业根基兴安盟聚焦项目、业态、线路三大维度,构建起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在项目建设领域,继扎赉特旗好力保稻谷景区、突泉县宝石湖旅游风景区等重点项目成功落地后,今年再斥资2.12亿元推进4个新项目建设,持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底盘。在业态培育上,兴安盟依托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7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阿尔山市西口村依托清华大学顶尖艺术资源,打造20处公共艺术景观和7个院落艺术化改造,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为游客呈现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乌兰浩特市三合村建设民俗风情步行街,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农乐舞表演、体验精致的韩服变装,还能品尝地道的朝鲜族特色美食,成为市民游客周边游,感受民俗风情绝佳去处。除了传统的观光采摘、研学体验项目,更创新推出“歌游内蒙古”特色品牌,打造9家歌游主题民宿、12家歌游主题景区、19家歌游主题餐饮店,并策划“百场村晚”“百首村歌”等文化活动,让游客在山水田园间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旅游线路设计上,兴安盟精心规划“一主二副”经典线路,串联起红城星火、草原牧歌、火山秘境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四季特色与市场需求,推出16条主题鲜明的季节旅游线路,全方位展现兴安盟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风情,不断拓展乡村旅游的广度与深度。创新活动引流点燃乡村振兴活力引擎兴安盟以特色文旅体活动为媒,持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今年“五一”假期,围绕赛事、非遗、展览等五大板块,精心策划35项乡村文旅体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兴安盟的独特魅力;端午期间,推出“百万人户外大休闲迎双节”主题活动,配套57项文旅体活动与4条精品线路,成功掀起乡村旅游热潮。科右前旗“粽”情黑羊山欢乐跑,将体育赛事与草原风光完美融合;扎赉特旗神山景区“山水欢歌·健康端午”活动,吸引万人登山徒步;突泉县明星湖景区“百人诵《离骚》”等特色活动,更是创下6.3万人次的客流佳绩。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和特色场景,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乡村旅游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促进文旅消费拓宽乡村振兴富民路径兴安盟始终将促进文旅消费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市集、节庆等多元形式,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在今年“5·19中国旅游日”兴安盟分会场活动中,“兴安好物·杜鹃集”主题市集汇聚六旗县市的文创非遗与特色物产,打造集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单日吸引游客2.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28亿元。端午期间,乌兰毛都草原风景区“歌游内蒙古 天天那达慕”活动持续升温,创新推出的“草原美食节”将传统美食与民族特色相融合,单日接待游客1.1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消费超10万元。文旅消费的强劲增长,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科右中旗巴彦敖包嘎查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科普、采摘体验、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每年可带来3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如今的兴安盟,正以文旅融合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卷,绘就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未来,兴安盟将继续深挖文旅资源潜力,创新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事业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举办“西游季”活动 赤峰市林西县力促文旅体农商深度融合发展, 2025年7月12日至8月10日期间,林西县将举办以“山河共舞·悦动林西”为主题的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西游季”活动。活动旨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共同体验观赛事、品农产品、赏非遗演出,感受别具一格的清爽夏季。“西游季”之名,取自“林西”之“西”,寓意“趣游”之“游”,定于“夏季”之“季”。本次活动聚焦一个核心IP与五大特色活动,全力打造林西全域文旅体农商融合体验场景,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活动首先创建了一个灵魂IP——“林小丰”。该IP角色被设定为兼具“时空旅者”与“新农人”双重身份的小精灵,作为林西农林牧工文旅融合的使者。为此,策划了“林西寻宝”游戏剧本,引导游客跟随“林小丰”的脚步,趣游林西。活动现场将设置在西拉沐沦湖、东山、福山等景区,并拍摄《西游•林小丰》第一季微短剧。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形成“千人千面”的生态旅游叙事,最终合成游客闪拍、适宜网上传播的纪录片《趣游林西》。此外,还将开发“林小丰”系列文创产品,以及“林西游礼”系列农牧特色产品和旅游文创纪念品包。除IP打造外,本次活动还精心策划了五大活动,具体内容如下:西拉沐沦大河英雄会,期间将举办动力中国杯首届全国摩托车机服秀暨全球摩托车装备展,届时将有近2000台重机摩托车参加。同时,在西拉沐沦湖举办第二届西拉沐沦大河英雄会活动,进一步提升“大河英雄会”赛事IP。此外,还将举办多场游客趣味大河冲浪赛,增加游客的互动体验。山河共舞电音季,将配合无人机表演、篝火晚会、烟花秀、快闪合唱等多项活动,全面宣传林西县精彩的文旅活动。林西丰物活动,将开展大型免费农牧产品直播销售活动,打造林西丰物活动明星系列产品,计划销售额超1000万元。同时,设立两个农牧产品特色展销区,进行线下宣传展销活动。“东山在起”夜生活区,将重新设计、亮化、美化东山现有夜市,打造新地标性建筑、规划新业态。通过举办山河共舞音乐季、烟花秀、无人机表演、悦动林西体育文化季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彻底盘活东山商业区。同时,利用东山新建露营地及花田景观,举办品茶、插花、手工艺制作等各类文化沙龙活动。悦动林西体育文化季,在福山生态旅游区、花楸谷风景区举办“燃情盛夏·乐游福山”2025年“启福杯”林西县首届福山生态徒步越野大会,届时将有1500人参加山地越野跑及山地徒步赛事。7月18日至7月21日在东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工人文化宫举办“相约草原 羽动林西”第二届全国羽毛球俱乐部邀请赛,届时将有全国各省市600余人参加赛事。7月24日至7月25日在东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举办全县职工拔河大赛,届时将有全县干部职工300余人参与活动。同时还有街边音乐会、千人巡游、少儿舞蹈大赛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当下,林西县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西游季”系列活动正蓄势待发,作为近年来林西县规模空前、内容多元的文旅系列活动,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全力以赴、高效有序地展开。
呼和浩特博物院“博研青城”研学课程及线路在内蒙古中西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隆重推介, 6月6日,“标准引领·区域联动”内蒙古中西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本次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为深度解析行业标准、分享行业前沿经验搭建的高效交流合作平台。会议由研学旅游专家解读文化和旅游部研学旅游最新行业标准,分析研学市场痛点和破局方向,并聚焦行业痛点难点,深度剖析区域性研学旅游发展瓶颈,共商本地化解决方案,为产业发展破除壁垒、明晰路径,搭建全产业链合作桥梁。呼和浩特博物院在交流会上隆重推介“博研青城”研学课程及线路。“总分馆制”管理模式:整合资源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自2023年2月,呼和浩特博物院实行“总分馆制”管理模式,整合了市内六家专题博物馆和一家考古遗址公园资源,由总院统筹呼和浩特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丰州故城博物馆六个分馆和大窑考古遗址公园。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历史+科技+非遗”等多维体验体系,既是本地文化教育中枢,也是北疆文明的核心展示窗口。多条主题研学线路:通过创新实践突破传统场馆限制,让文化触角覆盖更广范围。单馆主题研学线路包括五塔寺博物馆“天文与非遗拓印”线路、公主府博物馆“清代建筑与文化沉浸”线路、昭君博物院“民族交融”线路。馆际综合研学线路包括“青城文脉探古今”通识教育线路,串联呼和浩特博物院六馆一园核心资源;“北疆文化探索”主题贯通线路,覆盖呼和浩特博物馆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昭君博物院的民族团结主题、公主府的清代贵族生活与建筑符号;大窑遗址公园“石器文明探源”核心研学线路,从呼和浩特博物馆到大窑遗址公园。季节性及特色延伸线路包括冰雪文化研学线路,在冬季结合内蒙古冰雪资源,与马鬃山滑雪场等场馆联动,开展“冰雪+文博”体验;“行走的博物馆”进校园线路,将五塔寺拓印、公主府建筑课等单馆活动送入学校,延伸至“文化传承少年说”小小讲解员训练营等长期项目。“博研青城”核心意义凸显:多元价值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明看得见”。通过运营保障、数字赋能、品牌体系建设、交通优化、师资协同等多方面服务支持与创新,呼和浩特博物院“博研青城”研学品牌将文化遗产和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具有立体、综合的多元价值。多条研学路线贯通阴山史前生态至清代边疆治理,以50万年文化层实证中华文明北方起源,以历史上的全程贯通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的。考古现场的实践(石器打制、地层分析)融合历史、地理、科技、人类学等多重学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昭君出塞和亲、清代边疆治理等历史史实,具象化展现游牧与农耕的文明交融史,深化国家认同和文明根脉传承。大窑遗址研学通过课程设计、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馆内优秀教育专员分龄化讲解,形成研学的核心资源矩阵,兼具学术权威性和教育延展性,使研学教育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探险的趣味。呼和浩特博物院“博研青城”研学课程及线路以“总分馆制”资源整合为抓手,形成单馆深度体验与多馆主题联动并行的体系,覆盖历史、科技、建筑、民族交融等多领域,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明看得见”。
赤峰:文旅体农商多元融合发展 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 赤峰市文旅系统大力实施“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通过跨部门协同、全产业链整合、全要素集聚,着力构建“农业夯基、文化铸魂、旅游赋能、体育联动、商贸流通”的消费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赤峰市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的硬支撑,全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30个,计划完成投资26.6亿元,其中克什克腾旗热水塘小镇创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稳步推进,林西县西拉沐沦湖景区于5月开工建设,巴林左旗天龙八部小镇项目正在进行文物手续组卷。突出重点,选定人口规模较大、文旅体农商五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喀喇沁旗、宁城县、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作为五业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区,围绕生态主题差异化打造六大项目(群),引领全市有关产业融合发展。赤峰市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带动优势,延展农业价值链条,推动农业向“产品+服务+体验”的全新模式转型升级。喀喇沁旗马鞍山村以“绿色生态、红色印记、紫色产业”三色模式破局,2024年旅游收入800万元,山葡萄产业带动370户社员户均年增收超万元,成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标杆。宁城县黑里河镇利将空心村转化打造为民宿项目,黑里河·宿集村项目一期于2024年5月运营,二期计划今年9月完工并投入运营,待项目全部运营后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巴林左旗东方红村以“村晚”为着力点,先后组织开展非遗技艺展示、购物直播、民俗展示等活动40余场次,累计网络关注度达30万余人次,“村晚”期间线上线下销售产品超6000余件,因“村晚”辐射产生经济发展“红利”达50余万元。年初以来,在“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推动下,赤峰市文旅消费市场高潮迭起,创新供给不断激发消费潜能,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游客综合花费稳步提升。自3月先后举办达里湖华子鱼洄游季、松山区民俗文化巡演、巴林左旗第三届风筝艺术季、“燕山北麓 百里画廊”2025年踏青季、紫蒙湖沙滩音乐会、喀喇沁旗第三届杏花季、“歌游内蒙古 沐春亲王府”等主题活动,持续点燃旅游市场。下一步,赤峰市将聚焦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行动,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商圈汇合、景村联合、人才聚合上下功夫,在主题活动吸流、业态场景引流、城市商圈聚流、宣传营销导流、优化环境稳流上出实招,全力把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将赤峰市打造成全区高品质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示范地。
兴安盟携手四盟市 共绘春夏季旅游新图景, 5月27日,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主持自治区文旅长春市场对接会,携手呼伦贝尔、通辽、赤峰、二连浩特四盟市,借助“歌游内蒙古 相约那达慕”活动契机,与长春30余家重点旅行商达成广泛合作共识,深度拓展东北客源市场。推介环节亮点频出。科右中旗文化旅游体育局以“草原明珠”为切入点,展示赛马、摔跤等传统民俗与绚丽民族文化;阿尔山旅投公司聚焦火山地貌与四季生态景观,凸显夏日林海避暑、冬日冰雪童话的独特魅力;科右前旗草原宿集将传统蒙古包与现代舒适体验融合,为游客打造观日、赏霞、伴星的草原生活场景。此外,兴安盟代表团围绕“自驾游”、“研学游”、“四季游”等主题,推出覆盖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乌兰毛都草原宿集、科右中旗枫林马镇等特色项目的精品线路。活动现场,兴安盟通过旅游指南发放、文创礼品赠送及优惠套票推广,提升“与山盟 与水盟 与兴安盟”品牌影响力,并与长春旅行商就线路开发、客源互送、营销联动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意向。此次精准对接,不仅打通长春至兴安盟的旅游通道,更为暑期及秋季旅游旺季引流奠定了基础。未来,兴安盟将持续深化区域协作,优化服务供给,助力内蒙古“北疆文化”品牌走向全国,推动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
呼伦贝尔专列游成为国内外旅游新宠, 4月25日,呼伦贝尔接待首趟南北游客旅游专列,该专列从广东始发,横跨南北多省,串联秦皇岛、哈尔滨、漠河、呼伦贝尔等旅游节点城市,最终抵达海拉尔区开启草原边境之旅,其搭载的800余名游客来自广州、湖南等地,乘客平均年龄65岁,彰显“银发旅游”市场活力。专列运行期间,呼伦贝尔文旅部门与旅行社共同策划了马头琴演奏、民族歌舞迎宾等沉浸式文旅快闪活动,为游客增添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体验。截至5月22日,呼伦贝尔已经接待来自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江浙、重庆、陕西、山东等地的旅游专列23趟,累计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其中65岁以上老年游客占比达78%。今年呼伦贝尔接待旅游专列运营呈现南北联动、银发主导的特点。据旅行社统计数据,已经确定抵达呼伦贝尔的旅游专列有57趟,年度计划开行专列总量约200趟。呼伦贝尔的两个高端旅游列车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呼伦贝尔号”森林草原旅游列车运营线路主要为海拉尔—根河(莫尔道嘎、阿里河)—满归—漠河(哈尔滨),随着外国人来华旅游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其中1个班次专门搭乘俄蒙境外游客,为“呼伦贝尔号”国际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24—2025年冬季“呼伦贝尔号”运营6班次,营收达到155万元,列车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呼伦贝尔号”旅游列车新增春节装饰和欢乐儿童节目等主题,扩大收益渠道,提升二销能力,地面行程部分增加了“万马奔腾”、“尊享包场音乐会”和“冰雪大世界”等活动,以丰富的产品体验进一步增强提升其吸引力。“呼伦贝尔森林之约—大兴安岭号”旅游专列,由呼伦贝尔文旅投集团、内蒙古森工集团、哈铁局联合运营,5月19日“呼伦贝尔森林之约—大兴安岭号”旅游专列首发,来自全国的88名游客乘坐该专列开启呼伦贝尔3天2晚专列之旅,此列车成为继“呼伦贝尔号”之后的第二个高端旅游列车。呼伦贝尔文旅投集团联合内蒙古森工集团共同推进旅游列车开行线路、产品设计、市场推广、运营宣传等工作,目前推广的线路主要为海拉尔至根河(或莫尔道嘎、阿里河)林区各地,“坐着火车去旅行”正在成为呼伦贝尔旅游产业新品牌。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