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资讯

文旅资讯

  • 内蒙古3处上榜!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

    2024-04-17 朗读

    内蒙古3处上榜!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终评结果公示, 根据工作安排,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专家评审工作。依据评审规则,专家组评审产生了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TOP60以及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空间设计类)TOP20名单,现予以公示。公示期自公告发布之日起5天。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发电子邮件向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反映,反映情况应实事求是,提供翔实的佐证材料,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联系核实;凡信息不清、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联系人:程志峰  010—88003048邮  箱:fzzxjcc@126.com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终评结果公示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 TOP60(排名不分先后)

  • 内蒙古文旅推出多条线路邀客来

    2024-04-16 朗读

    内蒙古文旅推出多条线路邀客来, 4月15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多条旅游线路,邀请全国游客走进内蒙古,领略北疆大地壮美之姿。此次推出的“北京 内蒙古10条精品旅游线路”包括亮丽内蒙古·现代草原发现之旅、首都后花园·康养度假休闲之旅、醉美草原·大兴安岭自驾之旅、红色兴安盟·水韵阿尔山森林之旅、草原新城·科尔沁胜境探秘之旅、红山玉龙·品鉴峰味美食之旅、天边草原·千里风景运动之旅、黄河几字弯·文化溯源研学之旅、千年胡杨·金色沙漠穿越之旅、四季好风光·冰雪世界童话之旅。10条线路涵盖了北疆文化元素,让游客饱览大好风光之际,充分品味北疆文化的博大精深。“内蒙古人游内蒙古精品旅游线路”中,全区12盟市“各显身手”,呼和浩特市“情满青城”5日游,包含多项沉浸式体验项目,为人们假期出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包头市推出的“我和春天有个约定”3日游,囊括了黄河这一包头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色,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南海湿地景区、美岱召、五当召,一个个景区串珠成链,让这条线路美不胜收;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呼伦贝尔市“跟着花期去旅行”4日游,带领人们跟随杜鹃花令,走近呼伦贝尔历史、非遗、民俗,与呼伦贝尔来一场绚丽邂逅……此外,针对广州、上海等地游客,内蒙古特别推出“龙年游龙乡”红山文化4日游精品线路、阿拉善千年胡杨·金色沙漠7日穿越之旅精品线路、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千里风景大草原5日游精品线路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让远方的游客也能畅玩亮丽北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特别推出涵盖牙克石、根河、奈曼旗、阿荣旗等地共12处春季乡村旅游线路,供广大游客在繁华春色中,尽赏北疆大地四月的别样芳菲,赴一场小城春日之约。

  • 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4-16 朗读

    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一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有的城市把真古董拆了建假古迹,我看到一份材料,说全国有三十多个城市已经或正在谋划搞古城重建,搞什么潘金莲故居、阿房宫重建!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一点的地名,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6”、“玛斯兰德”等,五花八门,与中国历史文化协调吗?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何况有些情况也是违法的,我国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三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五我讲过,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六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3月23日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南麓遗址考察。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4月19日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八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九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十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十一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督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要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十二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2021年3月对革命文物工作的指示)2024年2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这是2日上午,习近平在平津战役纪念馆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十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一是要加强科学保护。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二是要开展系统研究。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四是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2021年6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十四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2021年11月2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十五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2年1月27日在山西晋中考察时的讲话)十六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十七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022年7月13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2023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陕西省汉中市考察。这是习近平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十八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10月28日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十九亚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孕育并保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2019年,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4年来,各方积极响应、共同努力,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作出亚洲新贡献。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加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深化亚洲文明交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中国愿在联盟框架下,同亚洲各国携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2023年4月25日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的贺信)二十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2023年5月16日在山西运城考察时的讲话)二十一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2023年9月14日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二十二世界由丰富多彩的文明构成,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古老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之一。中国愿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更紧密合作,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合作,助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3年9月28日在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节录。

  • 今春文旅消费活力足

    2024-04-08 朗读

    今春文旅消费活力足, 江西婺源,竞相开放的油菜花,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引来游客游玩赏花;河南洛阳,牡丹新品种“三月兰”盛开,丰富多彩的花色吸引了众多花友前来观赏……清明节假期,探亲、旅游、踏春等出行需求交织叠加。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桃花、梨花、油菜花、牡丹花……踏春赏花,成为文旅市场中亮眼的新增长点。数据显示,3月以来,“赏花”“踏春”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近7倍,赏花相关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3倍。“踏春赏花,今春文旅消费活力足,既彰显了文旅消费的巨大潜力,也是文旅消费升级的一种体现。”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说。今年以来,文旅消费延续良好发展势头,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结构持续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人们对于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不断增长,踏春赏花成为出游休闲的热门选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各地紧跟赏花消费需求新趋势,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创新举办多样活动,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观赏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踏春赏花更有文化味。在河南洛阳,身穿汉服徜徉花海,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时尚。在江苏南京莫愁湖公园,“海棠+国风”的海棠花会上,刻版画、绘团扇、植物拓印等传统工艺体验,让人们在赏花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踏春赏花更有沉浸感。在江西婺源严田村,两列赏花“小火车”载着游客开进油菜花田,带来沉浸式赏花拍照的体验。在云南大理,民宿的院子里鲜花盛开,客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春天的美好。各地将踏春赏花与露营、市集、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发挥更强带动作用。在不少热门景区,富有创意的花卉周边文创产品,已经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周边产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花卉产业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开远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帮助花农精准栽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开远市知花小镇打造的花卉研发种植区、产业融合服务区、村庄辐射带动区三大板块,在推动种源研发和种苗繁育之外,融合交易会展中心、鲜花酒店、特色商业街等业态,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专家建议,要把握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推动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更好结合,实现从单一赏花游向亲子研学、田园休闲、康养度假等多元旅游、深度旅游转变,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贡献更多力量。(王 珂)

  • 2024年清明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

    2024-04-07 朗读

    2024年清明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 2024年清明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   “民俗文化”和“赏花踏春”引领假日出游别样风景   各地延续“返乡祭祖”“缅怀英烈”传统。山西、广东、重庆、四川等多地红色旅游景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广大游客通过参观游览、云祭扫、参加主题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花为媒”促进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发展。鞍山梨花节、洛阳牡丹文化节、天津海棠花节等相继开幕,全国各地市政公园、郊野公园、主题公园和游乐园、历史文化街区、商圈、重点旅游村镇等迎来游玩热潮,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热闹的非遗体验等民俗文化活动烘托节日氛围。河南开封举办清明文化节。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将公园景区与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相融合,青团制作、手绘风筝放飞等节日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   出游热情持续高涨,假日市场活力迸发   自驾、骑行、徒步成为清明假日出游的热门方式,短途游、周边游以及本地游受青睐。热门景区(点)、文博场馆和城郊休闲空间人气旺盛。泰山、天水伏羲庙、龙门石窟等多个景区发布限流公告,迪士尼、长隆、海昌、银基等均达客流高峰,北京、南京、武汉、杭州、上海、重庆、西安、长沙、苏州、成都等热门城市旅游热度不减。新兴旅游目的地成为假期新热点。数据显示,游客量涨幅超过50%的目的地城市分别为泰安、淄博、天水、开封、景德镇。其中,近期因麻辣烫火出圈的甘肃天水持续“热辣滚烫”,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1倍。山东曲阜、河南开封等地客流增长明显。入出境旅游人数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清明节假期3天,入境游客104.1万人次,出境游客99.2万人次。港澳居民返乡祭祖、探亲访友、观光购物等需求增加,东南亚等近程市场的海外侨胞入境人数上升明显。多地出台促进入境旅游相关举措,江苏推动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境外游客的支付便利度,陕西启动西安城墙景区优化支付服务活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设境外融合服务平台,实现境外游客在线票务预订。出境游方面,日本、泰国、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澳门、印度尼西亚、阿联酋等是热门目的地。   “春日经济”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各地公共文化和旅游惠民活动推陈出新。多地增设郊游专线、赏花专线丰富假日出游体验。浙江深化“百县千碗”美食推广活动,餐饮市场“舌尖上的春天”正当时。河南开封、洛阳等城市结合自身实际,扩大公共空间,方便游客停车,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旅游消费预订量同比增长约50%。贵州、宁夏等地适当延长景区游览时间,增加弹性供给、夜游项目体验等。清明研学活动备受欢迎。自然、历史、红色等主题研学项目受到家庭旅游者偏爱。内蒙古打造“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研学品牌,持续吸引俄罗斯师生团、蒙古国亲子团等入境开展研学活动。“新中式”旅行受到追捧。年轻人为春季旅游注入更多新中式元素,马面裙、采茶、煮茶成为假日旅游消费新热点。浙江桐庐、福建武夷山、江西婺源、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登上“春季热门茶文化体验榜单”。去景德镇烧玻璃、学陶艺成为年轻人探索“瓷都”的新玩法。数字技术激发新型文旅消费热点。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在京演出场场售罄,并同步在上海、成都、南京、深圳、杭州、乌镇推出“第二现场”,六地观众同步高清观看,身处不同城市的观众打破空间界限,共享数字化戏剧盛宴。 

  •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会见沙特文化大臣

    2024-04-01 朗读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会见沙特文化大臣, 3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北京会见来华访问的沙特文化大臣巴德尔·本·阿卜杜拉·阿勒沙特。双方高度评价近年来中沙文化交流与合作,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见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文化部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国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领域合作机制建设,为构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人文动力。未来,中沙两国将围绕博物馆、文化遗产、表演艺术、文化资源数字化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支持互办文化节,鼓励民间文化机构开展合作,并就有关文化政策法规进行经验交流。

  •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

    2024-04-02 朗读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在京开幕,  4月1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法国外长塞茹尔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主席勒里博,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林茨等中法嘉宾200余人出席开幕式。 

  •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出席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

    2024-03-30 朗读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出席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六次会议, 3月29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六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政出席机制全体大会。

  • 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2024-03-21 朗读

    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3月19日至20日上午,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全面总结2023年工作情况,深入研判行业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24年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为,2023年各级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守红线底线,不断健全监管机制,夯实监管制度,积极发挥品牌、标准、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推进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会议深入分析当前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并强调,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市场管理的定位和方向,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民生属性和战略属性,坚定行业发展信心,巩固并增强行业发展良好态势,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会议要求,2024年是文化和旅游市场快速恢复发展的巩固期、强化期。各级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部门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扎实做好2024年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各项工作。要强化理论武装,做到领悟思想讲政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决策部署。要强化经济思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不断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要强化底线思维,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阵地。要强化系统观念,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发挥信用监管的基础性作用,科学运用技术监管,构建多元共治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体系。会上,湖南省、北京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等代表作典型交流发言。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相关负责同志、副省级城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全国相关行业协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前,杜江带队就入境旅游支付服务便利化、新业态监管等进行了专题调研。

  • 内蒙古首趟直达港澳地区旅游专列开行

    2024-03-20 朗读

    内蒙古首趟直达港澳地区旅游专列开行,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呼和浩特局”)近日发布消息,669名内蒙古游客日前搭乘开往香港的Y403次旅游专列从呼和浩特东站出发,开启旅程。这是内蒙古今年首趟旅游专列,也是内蒙古首次开行直达港澳地区的旅游专列。据介绍,此趟旅游专列行程为15天。行程中,游客可以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畅游三清山、婺源油菜花海等景区景点,还将游览港珠澳大桥等景点,体验大湾区的独特魅力。旅游专列全程配备经验丰富的乘务员、导游和随车医疗人员,保障游客出行安全。近年来,国铁呼和浩特局积极推进“铁路+旅游”合作,持续深耕家庭游、老年游等细分市场,优化旅游线路、创新特色服务。下一步,国铁呼和浩特局还将开行赴广西、新疆及漠河、阿尔山等方向的旅游专列,更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董亮)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