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新闻头条

  •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2025-01-21 朗读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王沪宁蔡奇出席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乙巳蛇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佳节。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出席。1月20日,习近平、王沪宁、蔡奇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党外人士欢聚一堂,共迎佳节。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谢晓亮、许为钢等应邀出席。应邀出席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梁振英,已退出领导岗位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常务副主席。蔡达峰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致辞。他表示,2024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旗帜、砥砺奋进,胜利召开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决定,沉着应对挑战,改革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就。新的一年,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要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集智聚力、建言资政,共同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篇章。在听取蔡达峰致辞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2024年是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一年。一年来,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我们引导各级各方面正确把握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保持了战略定力,增强了必胜信心。我们有效落实各项存量政策,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回暖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我们加强自主创新,在科技前沿实现一系列新突破,有力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各项事业协调并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更多正能量。我们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党风政风持续好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习近平指出,2024年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守正创新、蓬勃发展的一年。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建言献策,加强民主监督,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有效施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工商联助推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政策,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习近平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各自优势,更加广泛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习近平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画好同心圆。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特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切实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成效。二是紧扣中心工作,积极献策出力。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等深入调研议政,继续聚焦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全国工商联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保持创业热情、提振发展信心,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突出政治引领,引导激励广大成员不忘初心使命,赓续优良传统,汲取奋进力量。巩固深化纪律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落实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转变作风,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石泰峰,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负责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 孙绍骋参加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联组讨论 张延...

    2025-01-16 朗读

    孙绍骋参加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联组讨论 张延昆参加, 1月15日,孙绍骋参加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环境资源界、农牧业界委员联组讨论。张延昆参加并发言。联组会上,刘震、黄占兵、张殿生、高润红、尹玉和、红梅、龚志强、高立新、周学超、包巍、路全忠、陈继林、云利燕、张化珍等委员先后发言,孙绍骋边听边记,不时与大家讨论交流。他说,大家的发言质量很高,提出的建议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操性,有关方面要认真研究吸纳。孙绍骋说,张延昆同志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部署任务清晰具体,是一个守正创新、凝心聚力的好报告。孙绍骋说,过去一年全区政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值得充分肯定。新的一年,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完成“五大任务”、实施“六个工程”、开展“六个行动”,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努力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孙绍骋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对内蒙古的绿色发展举足轻重。要乘势而上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巩固成果、节本增效、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推动防沙治沙取得更大战果。要加强污染物超排、地下水超采、草场超牧等治理,严格执行政策规定,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突出问题。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碳汇项目开发、碳汇交易规则制定和零碳园区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孙绍骋说,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中之重。要统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黑土地保护,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要想方设法扩大设施农业、舍饲圈养规模,起底盘活闲置资源。要精打细算谋划农牧业发展,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于立新、么永波、代钦、其其格、张磊、张佰成参加。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

    2025-01-14 朗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服务消费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部署要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6个方面18项具体措施。一是丰富消费惠民举措。举办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支持各地在游客互送、资源互推等方面加强合作。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等消费惠民让利行动,鼓励推出文化和旅游消费券、消费满减等优惠及区域一体化消费惠民措施。拓展公共机构服务供给,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文化体验、艺术普及等服务,支持文博场馆策划推出高品质特展。二是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需求。推出一批高品质少儿题材舞台剧目,打造亲子度假酒店,优化亲子游乐服务。创新发展研学旅游,推动旅行社经营研学旅游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提升老年人文旅服务品质,推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三是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丰富文化娱乐产品,鼓励各地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巡演项目巡演地不再重复进行内容审核。推出冰雪旅游、避寒避暑旅居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增开旅游列车。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打造国货“潮牌”、“潮品”。四是培育消费场景。盘活提升存量空间,丰富传统消费场所文旅业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出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建设空间型虚拟现实体验项目,打造演艺新空间和数字展览新空间。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丰富夜间消费业态,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升级改造、优化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五是创新产业政策。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领域“两新”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统筹用好各渠道资金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扩大文旅有效投资,加快重组中国旅游产业基金。释放职工消费潜力,鼓励错峰休假。六是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扩大文化和旅游场所接待规模,优化重点景区和文博场馆等预约、售票管理,做好大型文化和旅游活动公众通信服务。优化入境旅游政策,用足用好现有过境免签政策和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优化离境退税服务,推广“即买即退”措施。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推进线上线下同步治理,抓好重点场所安全监管。

  •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写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

    2025-01-06 朗读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写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召开之际, “党的纪律既有教育约束功能,又有保障激励作用”“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遵规守纪,就会拥有干事创业的充分自由和广阔空间”……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以上率下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明确要求,树立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发出动员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2024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切实增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进一步强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效进一步彰显,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充满生机活力。思想领航——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九个以”的实践要求。这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篇章,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研判、对机遇和挑战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深化。2024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要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要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要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要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专门用一个部分就“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作出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清醒和坚定。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刻的认识,坚实的行动。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为全党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要加强警示教育,抓好以案促学、以案说纪,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要靠思想教育,更要靠制度保障。2024年以来,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印发,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办法》,为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提供制度保证……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管党治党的“螺栓”不断拧紧。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严字当头——以正风肃纪反腐为重要抓手,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2024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4.2万件,处分58.9万人,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147.9万人次;2024年1至11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四风”问题19.2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26.9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8.8万人;…………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行动。正风肃纪反腐,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正风肃纪反腐结合起来一起抓,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坚持严字当头,是因为深知责任之重。站在新起点,眺望前行路,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整饬作风是党的自我革命一以贯之的要求。2024年以来,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紧盯顶风违纪行为,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严查“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吃下级”等问题;动真碰硬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口号响落实差、搞本位主义、做表面文章等问题;紧盯重要节点加强提醒警示,中央层面公开通报4批次3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连续135个月公布全国查处数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钉钉子精神把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推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走深走实。以严明纪律强保障——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纪律严明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保证。坚持纪严于法、执纪执法贯通,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纪检监察机关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实施办法(试行)》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四种形态”作出全面规定,进一步标清纪律“戒尺”的“刻度”,促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准确定性量纪执法,充分激发和保护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高压震慑和政策感召下,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人数持续增长。坚持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相统一,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指导各地健全问责容错免责制度,常态化做好教育回访、受问责干部正常使用等工作,积极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鲜明信号,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以反腐惩恶清障碍——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反腐败的坚实行动清淤除障、保驾护航。深化整治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瞄准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开展集中整治,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纵深推进铲除“围猎”这个政治生态污染源,加大打击行贿力度;强化以案促改促治,加强类案剖析,促进完善制度,深化源头治理……一年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定不移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以正风肃纪反腐为重要抓手,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改革破题——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网格事项和考核指标精简了,上报的台账表格也少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走访入户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友谊街道万兴社区网格员口中的新变化,源自佳木斯市纪委监委开展的7次蹲点监督。通过蹲点调研、换位体验精准提出的40多条意见建议,推动了佳木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管理办法,整合优化督检考计划,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进一步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为基层减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此后,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鲜明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这也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举措。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精神管党治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集中性的打扫、洗涤很有必要,但从长计议还得靠改革、靠制度。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有效途径。而推进一项全局性、宏观性的战略布局,必须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选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制定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了一系列党的建设重点任务,需要积极探索可行的支点和突破口,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释放改革效能。《决定》提出,“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探索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既“由风查腐”,防止“以风盖腐”,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腐败问题;又“由腐纠风”,细查腐败背后的享乐奢靡等作风问题。针对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薄弱环节,上海市纪委监委一方面强化“纪巡”联动,一方面加强“室组地”联动,构建风腐同查同审同析同治机制,坚持以同查同审保障问题查清查透,以同审同析确保建议可行可改,以同题共答激活释放治理成效。为坚决斩断由风及腐的链条,浙江省纪委监委在查处“四风”问题的同时,对有无吃喝圈、请托事项、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等问题做到“四必看”,由“风”的线头扯出“腐”的线团,指导温州市纪委监委从个别海事干部收受礼品礼金问题入手,深挖背后利益链、关系网,严肃查处全市海事系统收受“船老大”好处费的腐败窝案。《决定》提出,“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的若干意见》,就如何大抓基层、加强基层监督提出系统、明确要求,优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推进县级派驻机构集中办公。在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过程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县统筹抓乡促村”工作机制,推动健全以县级统筹为主的片区协作、提级监督、交叉检查工作机制。通过优化县级纪委监委机关内设机构设置、深化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改革、促进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等方式,不断推进人员力量有效整合、监督办案深度融合,破解基层监督力量分散、“熟人社会”监督难、能力不足等难点堵点,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监督办案效能。“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自我革命精神锻造自己”。新征程上,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定能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2025-01-06 朗读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听取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情况汇报 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听取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情况汇报,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会议指出,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统筹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等改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城市功能,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要加强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统筹用好财政、金融资源,完善市场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探索,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会议指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是事关民生的大事。要进一步加大对欠薪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畅通维权渠道,严惩恶意欠薪,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要指导各级政府和央企国企优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带头清理欠薪,依法督促民营企业及时偿还欠薪。要发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作用,加强人社、金融等部门相关数据联通,提高欠薪治理效能。要拿出制度性、长效性的举措,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会议审议通过《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抓紧制定修订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标准、规范等配套制度体系,把分级分类保护、日常养护、采伐移植管理等规定落实落细。要合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有序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等活动,做好养护救治科技攻关和科普宣传,严厉打击毒害古树、非法采伐等违法行为,引导全社会增强保护意识、形成保护合力。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乘长风破万里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

    2025-01-01 朗读

    乘长风破万里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题:乘长风破万里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新华社记者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间洪流滚滚向前——2024年,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进入关键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扬帆再启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走过关键一程。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十余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考察视察,四次出访国外,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席一系列重大活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取得崭新成果。这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砥砺奋斗,取得很不平凡的发展成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乘长风破万里浪。当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复兴的曙光喷薄而出。(一)守正创新 开拓奋进——“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一副南岳衡山的对联,形容今日之中国在历史进程中的方位。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当时间行进到2024年,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此时,距离“划时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过去40多年;距离“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有10年多时间。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时代给出新的命题,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呼唤再启新局的关键担当。2024年4月底,一则新华社消息通过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7月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不到一个月,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东考察调研,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听取意见建议。日照港,海天辽阔,碧波荡漾。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码头边,临海迎风,远眺凝思。40多年来,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让眼前这座曾经沉寂无闻的港口,迅速成长为“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煤炭泊位,货轮停泊卸煤(2024年1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从中,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新时代新征程,靠什么凝心聚力?靠什么推动发展?靠什么应对挑战?“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历史性的战略抉择,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从2023年隆冬之时,到2024年的盛夏时节,历时7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2024年7月18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二层宴会厅,灯光璀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此举行。“通过!”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布,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一份标注时代的改革新蓝图诞生了,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2万余字的文件,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新征程改革“全景图”——锚定2035年,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以“六个坚持”,指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以“七个聚焦”,囊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又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当这份宏大而务实的改革新蓝图公布后,外媒纷纷评价,中国“即将到来的是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改革阶段”,“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把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抓手,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2024年10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一次行程密集的考察调研,从东南沿海到江淮大地,四天时间,两省四市,看大潮正起、千帆竞发。在福建厦门,对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安徽合肥,察看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厦门港海天码头(2024年9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从福建、安徽考察回京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切实做到“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这是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局部(2024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以上率下,只争朝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动力,推动改革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落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一系列事关全局、备受瞩目、含金量足的重磅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更新画卷铺展开来。(二)迎难而上 坚定信心——“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24年9月26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新闻报道中一句“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备受海内外关注。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到二、三季度下行压力逐渐加大,此时中国经济正进入关键时刻、重要节点。降准降息,提振楼市股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针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议及时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激发冰雪经济活力……各方面政策“组合拳”协同配合、精准发力。进入10月,社会预期和信心增强,中国经济明显回升,经济运行呈现“前高、中低、后扬”走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正视困难、准确研判,沉着应变、综合施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彰显驾驭中国经济的非凡智慧和能力。回首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2024年11月14日,随着一辆新车驶出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走出坚实一步。这是在湖北武汉拍摄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2024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一年来,从新兴产业积厚成势,到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质生产力展示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深刻阐释:“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立两年多来成功孵化赋能200多家科技企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700余人。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同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交流时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科技+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一年间反复强调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体制机制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布局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开辟新赛道,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创新驱动发展势头正劲,中国经济的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的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德清精益智能工厂,工人赶制履带式轻型组塔装置产品(2024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发(谢尚国 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力排名较上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10年间上升了18位,是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高质量发展主旋律中,全国一盘棋的大合唱更加响亮。3月,长沙,聚焦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4月,重庆,研究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9月,兰州,部署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年间,习近平总书记接连主持召开3场专题座谈会,以战略和全局之谋,擘画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这些会议一届开一次,一个一个抓起来,一轮一轮抓下去,久久为功、步步深入,必有所成……”中央层面出台文件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发布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雄安新区首家落户央企总部中国星网竣工交付……中国大地上一个个区域板块相得益彰、相连成势,构成一盘大棋局。“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不是什么都能做的,要有选择性地有所作为”……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部署下,各地立足自身所长奋勇争先,在大棋局中一一落子。下好这盘大棋,统筹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为“关键少数”上“开年第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在地方考察时来到田间地头,总书记叮嘱“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村民驾驶收割机进行卸粮作业(2024年10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推出近年来力度最大化债举措,有力推进保交房攻坚战,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一年来我国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2024年12月10日,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外方代表高度评价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看好中国发展前景,认为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锚。“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总结全年成绩。(三)人民至上 矢志不渝——“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青石板、红砖房、黄桷树……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敞亮的社区会客厅、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饭菜飘香的社区食堂……都是社区居民的好去处。曾经远近闻名的“老破小”,经过城市更新,蝶变为传统新潮交融的新家园。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来到民主村社区,同大家唠起家常:“多少钱一份饭菜?”“运营方是哪里的?实现盈利了吗?”“一定要可持续。”“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总书记语重心长。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提升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劳动者的迫切愿望……针对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从中央层面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顶层设计。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对保持就业总体稳定作出部署,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一系列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支撑下,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民生为大,民生为要。从民生工程、基层治理到保供稳价,从托幼养老、入学就医到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这一年,老百姓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看得细、问得深、想得周全。这是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一角(2024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从全国教育大会强调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到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指明方向,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到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百姓的身边事、关切事、贴心事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不断得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冬日的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满目青绿、生机勃勃。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田埂走进菜地深处,细问蔬菜生长期、收割存储、销量价格。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乡亲们的获得感:“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让农民得到实惠。”聊起收入,菜农叶祥松一五一十跟总书记“报账”。临走时,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叶祥松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紧紧相握的手,连接的是人民领袖与人民的心。这一年,大棚里、田埂上、果林间、渔村内,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深入调研;看账本、话家常、聊困难、问需求,“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民间艺人在河南省洛阳市2024隋唐河洛文化庙会上表演打铁花(2024年2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李卫超 摄)着眼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2023年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时,第六埠村也遭了灾。在村民杜洪刚家,习近平总书记同一家人亲切交谈,一笔一笔算灾情损失和灾后生产发展、就业增收账。听说杜洪刚一家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很快渡过了难关,总书记很是感慨:“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时刻记挂着大家的安危冷暖,也希望乡亲们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战洪水、抗干旱,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风雨中,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宣示。(四)自信自立 彰显担当——“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2024年12月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主席接受28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并同他们一一合影。“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在展现北京中轴线壮观气象的画作前,习近平主席对使节们说,“中方愿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美美与共、相互成就,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而携手奋斗。”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2024年,习近平主席密集开展元首外交,出席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展开欧洲、中亚、金砖、拉美之行,同各国各界人士密切往来,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国际空间。在动荡变革的国际形势中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环境——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利马会晤,向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致贺电,在重要节点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三度会晤,持续巩固中俄战略互信;同法国总统马克龙续写“高山流水”佳话,同德国总理朔尔茨漫步钓鱼台,同英国首相时隔6年再次会晤……着力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习近平主席分别会见印度、日本领导人,中国同地区大国之间不断增信释疑;越南、印尼领导人就任后首访中国,中国同中亚五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团结协作而非零和博弈、互利共赢而非“脱钩断链”,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华关系的普遍共识。在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历史大势中勇立潮头引领航向——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这是近年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主场外交。习近平主席同53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秘书长等,盛大团聚。这是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标识(2024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当习近平主席宣布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实施“十大伙伴行动”,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表达着中非在新征程上共逐现代化之梦的共同心声。“只要28亿多中非人民同心同向,就一定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创辉煌,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传递着中非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深远意义。从双边外交活动到多边国际会议,习近平主席旗帜鲜明引领全球南方国家自信自立、联合自强。11月18日上午,巴西里约热内卢,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围绕“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展开讨论。习近平主席情真意切的讲话,引发会场内外强烈共鸣。“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倡导全球南方共同做“四大力量”、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八项举措;在“大金砖”峰会上,提出把金砖打造成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主要渠道、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先锋力量;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书面演讲中,呼吁不断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和发言权……2024年,在习近平主席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之路上的团结合作,成为国际关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引领世界大变局演进方向。在“同球共济”的时代呼唤中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再一次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团结协作还是以邻为壑,考验各方勇气与智慧。“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我看现在需要‘同球共济’。”习近平主席以生动的话语,讲述命运与共、和合共生的道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成果,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链博会、消博会等接连举办;免签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中国游”成为全球热词;北京中轴线、春节成功申遗,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入人心……世界见证着开放包容的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不断作出新贡献。在重庆鹅岭公园的瞰江楼,俄罗斯留学生伊利亚(右)和巴基斯坦留学生明月一起录制关于重庆景色的视频(2024年7月12日摄)。伊利亚和明月是西南大学的留学生,来到中国重庆已经一年多了。在忙完学业的闲暇时间里,他们通过Citywalk的方式探索重庆,同时拍摄视频并发布在海外社交平台个人账号上。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对习近平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非常钦佩,愿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将继续致力于深化同中国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习近平主席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和平而非战争、合作而非对抗、创造而非破坏,为世界做出了榜样”……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回响,这是今日之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五)同心协力 一往无前——“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2024年6月30日,伶仃洋上碧波浩荡。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开通,见证“中国之治”创造的又一个奇迹。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2024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令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长龙腾海,天堑通途。一项项“当惊世界殊”的超级工程,在华夏大地拔节生长,汇聚起中华民族同心协力、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首次以党纪为主题在全党开展集中性教育,强化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作风建设保障改革促进发展;推进二十届中央巡视,精准有力开展政治监督……一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迸发出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力量,来源于伟大精神的引领召唤。金秋九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一身整齐绿军装、93岁的革命老兵黄宗德坐着轮椅,在工作人员推扶下来到授勋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俯身,双手紧紧握住黄宗德的手,为他佩挂上共和国勋章:“您老保重好身体。”“人民卫士”“人民艺术家”“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以最高规格表彰英雄模范。一枚枚勋章奖章熠熠生辉,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激励着亿万国人奋勇前进。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信念导航。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赞许奥运健儿的精彩表现“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无尽思念和崇高敬意;参观福建省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叮嘱“人民心里有一本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深入“英雄的城市”湖北武汉考察,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氛围日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全体中华儿女赓续伟大精神、阔步新的征程。力量,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滋养哺育。秦岭脚下,高台门阙式的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气势恢宏。镌刻着迄今为止“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录的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前,习近平总书记停下脚步,沿着玻璃展柜缓缓环绕一周,久久注视。“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殷殷。游客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西周文物何尊(2024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中华文脉绵延不绝,文化创造日新月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申遗,老城的市井烟火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融共生;“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赓续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进一步走向世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进一步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放眼中华大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焕发更加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力量,来源于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盛世莲花,灼灼绽放。2024年12月18日至20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澳门,擘画濠江故事的崭新篇章。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2024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天际线上,层楼隔海相望;海岸线旁,百舸排浪而行。“一国两制”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在南海之滨徐徐铺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一定会有澳门更为精彩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望,鼓舞着澳门社会各界满腔热忱奋力打开发展新天地。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港澳与国家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更多台胞台企共享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成果。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奋进正能量,海内外中华儿女筑梦前行、共襄伟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两个月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寄语犹在耳畔——“当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一个时代,更多孕育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2025年1月1日在北京市区拍摄的日出景象。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呼伦贝尔启动

    2024-12-22 朗读

    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呼伦贝尔启动, 12月21日,以“欢乐冰雪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呼伦贝尔启动。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志丹,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出席。12月21日,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呼伦贝尔启动。高志丹、王莉霞与奥运冠军李倩、韩聪以及群众代表共同启动活动。王磊 摄12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志丹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一同出席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活动并观看雪地足球赛。 韩卿立 摄上午9时,启动仪式在精彩的冰上展演中拉开序幕,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孙俊青、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丁东致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视频致辞,文旅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发布“跟着赛事去旅行”全国冰雪赛事目录。随后,高志丹、王莉霞与奥运冠军李倩、韩聪以及群众代表共同启动活动。12月21日,王莉霞来到伊敏河冰雪嘉年华现场调研。 韩卿立 摄12月21日,王莉霞来到第一届全国城市越野滑雪挑战赛场,进入装备库观摩多类型雪地装备和比赛参赛车辆。韩卿立 摄12月21日,王莉霞来到苍狼白鹿冰雪运动基地,了解雪地摩托车赛事筹备和冬季文旅产业发展情况。韩卿立 摄启动仪式结束后,王莉霞围绕推动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开展调研。在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她与运动员亲切交流,询问训练、学习和生活情况,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扩展对外交流合作,拓宽运动员升学就业渠道,力争多出人才、早出成绩。在沿河体育公园,看到雪地足球、雪地龙舟、打雪仗等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王莉霞说,要多开展群众身边的冰雪运动,打造更多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冰雪场景。要大力发展场地装备、个人冰雪装备等研发制造产业,开发更多冰雪与文化、旅游融合的文创产品,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王莉霞随后来到第一届全国城市越野滑雪挑战赛、伊敏河冰雪嘉年华现场和苍狼白鹿冰雪运动基地,随机走进城市游牧驿站、滑雪驿站、文创商店,向经营者详细了解商品销售情况,强调要以游客为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精心培育业态,大力开展旅游营销宣传,不断增强群众参与度、体验感,让冰雪经济“热起来”。

  • 习近平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全文)

    2024-12-20 朗读

    习近平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全文), 新华社澳门12月19日电 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2024年12月19日)习近平行政长官贺一诚先生,候任行政长官岑浩辉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时隔5年,再次来到澳门这块美丽的土地,和大家共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代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体澳门居民和关心支持澳门发展的国际友人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过去5年,是澳门历史上很不平凡的5年。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世纪疫情严峻考验,贺一诚行政长官和第五届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澳门社会各界,迎难而上、务实有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崭新篇章。——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取得新成效。博彩业依法健康有序发展,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内涵不断丰富,重点新兴产业生机蓬勃。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琴澳一体化深入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封关运行,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提升。同内地科技合作深化拓展,“澳门科学一号”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并运行良好。今天的澳门,经济发展基础更坚实、空间更广阔,和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民生福祉水平迈上新台阶。积极回应居民诉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办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惠民实事。长者公寓和“澳门新街坊”项目落成,澳门大桥建成通车,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事业持续进步,电子政务加速普及,宜居城市加快建设,居民生活舒适度显著提升。今天的澳门,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为安居乐业的一方福地。——爱国爱澳政治社会基础日益巩固。完善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和制度机制,顺利举行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澳门居民的民主、人权、自由等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情国史和国家安全教育,全社会牢固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厚植家国情怀。不同族群友好相处,文化盛事精彩纷呈。今天的澳门,爱国爱澳主旋律更加响亮,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特色愈发彰显。——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设,成立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同葡语国家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深化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扩大缔结友好城市、姊妹城市范围,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关系。澳门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最佳亚洲会议城市”等称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5年澳门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得益于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得益于国际社会积极参与,是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社会各界拼出来、干出来的。女士们、先生们!澳门拥有“一国两制”这一独特优势,已经打下坚实发展基础,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浩荡东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实现更好发展。在这里,我对澳门提3点期许。一是登高望远。要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紧跟时代潮流,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科学谋划澳门未来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大作为。二是海纳百川。要在爱国爱澳旗帜下更加开放包容、团结聚力,广纳天下英才,共建美好澳门。只要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爱澳门这个家园,都是喝了“亚婆泉水”的澳门人,都是建设澳门的积极力量。三是锐意进取。“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澳门人向来具有拼搏精神。富不可自满,安不可忘危。要展现更大魄力,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开创澳门发展新局面。女士们、先生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中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我坚信,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澳门特别行政区一定能够再接再厉、奋发有为,实现新飞跃、创造新辉煌。现在,我提议,大家共同举杯: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为澳门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在座各位朋友及家人健康幸福,干杯!

  • “打开发展新天地、不断创造新辉煌”——习近平主...

    2024-12-21 朗读

    “打开发展新天地、不断创造新辉煌”——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纪实, 新华社澳门12月20日电 题:“打开发展新天地、不断创造新辉煌”——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纪实新华社记者朱基钗、杨依军、赵博、张研“澳门是祖国的掌上明珠,我一直惦念着这里的发展和全体居民的福祉。”一番真情流露,让南海之滨绽放的盛世莲花,更加暖意融融。12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2024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喜庆时刻,回顾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丰硕成果,擘画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更好发展的宏伟蓝图,指引澳门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浩荡东风,打开新空间、实现新飞跃、创造新辉煌。(一)非凡之历程——“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1999—2024年,岁月划出一道耀眼的轨迹。盛世华诞,莲城欢动。“莲花宝地”的城市风景,充溢着节日的气息:耸入云端的澳门旅游塔,披上了红色的灯影;大三巴牌坊矗立,如织的人群在庆祝海报前流连……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庆祝布景旁留影(2024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阳光洒在金莲花广场。12月20日一早,澳门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静静等待。清风徐徐,海波荡漾。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人们抬头凝视高高飘扬的旗帜,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这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迈上新征程的时代,这是澳门与祖国内地共繁荣共奋进的时代。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内,灯光璀璨,气氛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隆重举行。2024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这是嘉宾热烈鼓掌。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上午10时许,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步入会场,全场起立,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习近平主席走上主席台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岑浩辉首先宣誓就职。接着,习近平主席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在岑浩辉带领下宣誓就职。之后,岑浩辉监誓,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委员宣誓就职。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主席健步走上主席台,发表重要讲话——“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带领社会各界接续奋斗,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澳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5年前,漂泊无依的游子重回祖国母亲怀抱。在新千年前夕,澳门洗尽历史风尘,迈进新的纪元。25年来,祖国始终把澳门作为掌上明珠,始终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的最坚强后盾,始终为澳门发展提供最大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抵达澳门时,对中外记者所言:“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势不可挡,澳门的发展厚积薄发、未来可期。这是澳门居民的光荣,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历史性成就,蕴藏着宝贵的经验启示。“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人证明,‘一国两制’具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好制度,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好制度,是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护。”站在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习近平主席深刻指明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继续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4条原则——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维护高水平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独特优势、强化内联外通;弘扬核心价值、促进包容和谐。凝聚家国相依的深情,传递砥砺前进的力量。“我坚信,只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有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澳门一定能打开发展新天地、不断创造新辉煌,一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会场内,一次次响起热烈掌声,回应着习近平主席对澳门、对澳门同胞的深情厚爱,表达着澳门社会各界携手同心共建美好澳门、共襄复兴伟业的满腔热忱。置身会场,聆听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刚刚宣誓就职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他表示:“我将不负习主席的期望,带领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团结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守正创新、善作善成、接续奋斗,不断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3天时间,10多场密集活动,习近平主席同澳门各界广泛深入交流。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里,“澳门厅”“路环厅”“西湾厅”“会见厅”“牡丹厅”“宴会厅”……场景不断转换。一场场会见,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习近平主席同大家亲切握手,交谈勉励,合影留念。这是2024年12月2日拍摄的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外景。新华社发(张金加 摄)从澳门国际机场迎接的少年儿童,到澳门科技大学校园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从其乐融融的欢迎晚宴,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面对可亲可爱的澳门同胞,习近平主席总是笑容满面。一句句亲切问候,温暖人心。“澳门是镶嵌在南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时隔5年,再次来到澳门这块美丽的土地,和大家共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感到十分高兴。”言语之间,饱含深情。宝地更辉煌,明珠更璀璨。“澳门拥有‘一国两制’这一独特优势,已经打下坚实发展基础,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浩荡东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实现更好发展。”这是澳门前行的历史方向,这是澳门奋进的历史机遇。(二)青春之朝气——“让青春在建设强大祖国和美好澳门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青春之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灼灼生华。“青年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是建设澳门、建设国家的有生力量。”在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寄语澳门青年,并谈到了视察澳门期间的体会:“这两天,我接触了不少澳门青年朋友,他们有的成为特别行政区优秀管治人才,有的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取得骄人业绩,有的在教学科研岗位上一展风采,有的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人生。”1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来到澳门科技大学考察,亲切看望在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这是澳门科技大学外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这是一所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成长共发展的年轻大学,目前已经成为澳门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综合教学大楼里的展板上,展现澳门高等教育近年来学科优化布局的图表,吸引了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澳门高校围绕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布局学科体系,近5年,学科从280多个增加到390多个。”习近平主席听了十分高兴:“紧紧围绕国家和澳门发展的需求布局学科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很重要。教育的学科布局,对得上号,才是有用功。”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数据正在动态显示。这是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也是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2023年5月21日,“澳科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参与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18名师生代表满怀激动心情,写信向习近平主席汇报喜讯。令他们惊喜的是,几天后就收到了习主席的回信。“你们好!来信收悉。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和航天强国建设的热情与担当。”习近平主席在回信里热烈祝贺师生们,亲切勉励大家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作出新的贡献。此次,习近平主席特意来看望“澳科一号”项目团队的师生们。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可可介绍了卫星实时运行情况、代表性科研成果和未来应用前景。习近平主席肯定:“你们的工作很有价值,这个项目转化以后的实用意义很大。”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围拢到习主席身边。“都是年轻人啊!”习近平主席笑着说,“这是我们国家现在航天领域科技人才队伍的一个显著特征。”“都来自哪里?”习主席问。大家纷纷自报家门,青年才俊来自大江南北。听闻团队里一名助理研究员是甘肃定西人,博士毕业后来到澳门,习近平主席听了十分欣慰:“多不容易啊。甘肃定西,当年是我们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苦瘠甲天下’。现在,那里同样可以培养出人才来。这说明了我们国家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就,我们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再次勉励这群逐梦苍穹的青年人:“我看好你们,一定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青春之澳门,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未来。“同学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不仅要有求学求知的热情,而且要有心系国家、心系特区的担当”,10年前,在澳门大学参加主题沙龙,习近平主席鼓励大家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我坚信,澳门年轻一代必定是有为的一代、值得骄傲的一代,将来一定会成为澳门乃至国家的栋梁”,5年前,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观摩了中国历史公开课,习近平主席勉励同学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在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习近平主席参观“全球地图中的澳门”粤港澳大湾区与澳门古地图展。从16世纪末比利时人绘制的“亚马港城图”到19世纪中叶土生葡人创作的《澳门城图》,从气势恢宏的《澳门至香山城山水长卷》到清代澳门同知编撰的《澳门记略》插图……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风貌次第铺展。习近平主席细细观看,不时驻足。历史的长视距里,百年凝于一瞬。地图的纵横变迁,直观地浓缩沧海变为桑田、天堑变为通途的壮阔历程。书桌上,摆放着一本清光绪年间出版的《盛世危言》。彼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澳门写下“富强救国”的思索探寻。习近平主席停下脚步,仔细察看书中文字,念出其中一段,“‘地方之治乱,视官吏之贤否为转移’……这体现了吏治的重要性啊!”图书馆里,习近平主席同正在查阅资料的同学们亲切交流。澳门本地学生吴一怡是一名历史学博士生,她正在电脑上查询博士论文相关资料,选题聚焦清代澳门赵氏家族父子登科的故事。吴一怡告诉习主席:“赵氏家族有句话,‘人可死,书不可死也’,让我很感动,这反映出我们澳门人对中华文明的坚守和传承。”习近平主席鼓励道:“你这个选题很好。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正是要通过书籍,通过文字。我们要有这个文化自信。”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图书馆大厅,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面对热情洋溢的师生,习近平主席说:“看到澳门教育兴旺,大家朝气蓬勃、充满自信,我感到很高兴。澳门是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这是一个战略意识。一个地方发展有没有后劲,关键在人才,要培养人才,就要抓教育。发展教育,要从底座抓起,幼教、普教、高教,一层一层地抓。”“我们要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鼓励内地和澳门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知识的交流,思想的交融。泱泱大中华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要好好地团结在一起。祝愿并相信澳门科技大学明天会更好,澳门明天会更好。”菁菁校园,澎湃着希望和力量。(三)广阔之空间——“澳门一定能打开发展新天地、不断创造新辉煌”历史有其时间,实践有其空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国两制’实践也进入了新阶段。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立足宏阔的时空经纬,习近平主席对澳门未来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掀开濠江故事的崭新篇章——在庆祝大会上,提出4点希望:着力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着力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效能;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着力维护社会祥和稳定。在欢迎晚宴上,提出3点期许:登高望远、海纳百川、锐意进取。三句寄语,意涵深刻,四个“着力”,路径清晰,既指明认识论,也给出方法论。横琴,无疑是濠江新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横琴与澳门血脉相连、水脉相通,最近处仅隔着187米,正担负起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使命,成为“一国两制”创新实践的活跃平台。1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从澳门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车窗外,海波不兴,镜海长虹,轮船往来,一派通江达海、面向世界的湾区气象。横琴天沐琴台,将古琴抽象取形,对沧海、传“琴韵”。这是2024年11月26日拍摄的横琴天沐琴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琴澳两地的新景观正演奏出波澜壮阔的时代交响。习近平主席走进天沐琴台“琴澳和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题展”,仿佛步入一条“时光隧道”,澳门与横琴的地标渐次呈现:妈阁庙、金莲花雕塑、澳门旅游塔;横琴口岸、横琴文化艺术中心、天沐琴台……有历史的积淀,更有发展的动能。澳门旅游塔、西湾大桥一带的景色(无人机照片,2024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发(张金加 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大潮中,琴澳并蒂之莲正精彩绽放。“这是我时隔6年再一次到横琴,也是15年来第5次到横琴。”习近平主席感慨系之,“这一路走来啊,我是参与者、决策者、见证者。”仅有30多平方公里土地,澳门的发展曾受制于“小”。由于历史的原因,澳门经济结构长期“一业独大”。面对发展规律、时代变迁,无论从地理面积还是经济安全的角度,澳门都面临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命题。2009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到横琴考察。从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边陲海岛,蝶变为大道纵横、高楼林立的开放前沿,15年来,横琴的发展,倾注着习近平主席对澳门同胞福祉一以贯之的深情牵挂,体现着中央为澳门长远发展计的高瞻远瞩。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今年3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截至今年10月底,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超过1.6万人,就业人数5000多人,更多澳门人在横琴乐业、安居。位于横琴大桥北端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标志(2024年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澳门新街坊是横琴首个为澳门居民打造的综合民生工程。在项目展区前,习近平主席同居住在这里的澳门市民代表亲切交谈。“过关没有什么繁琐的手续吧?”“全天24小时都可以通关吗?”习近平主席问得很细。“通关非常方便。交通时间就是15-20分钟,就像在内地城市坐地铁一样。生活在这里也感到很习惯。”今年开始在横琴居住的澳门大学员工汪淇,向习近平主席分享快捷通关的感受。“在澳门都是做什么职业的?横琴创业条件怎么样?”习近平主席很关心横琴营商环境建设。“我是做中成药的执业医师。在横琴,能够把内地和澳门的优势结合起来,事业空间开阔多了。这里还有衔接澳门教育制度的学校,我很放心孩子在横琴成长。”致力于中医药发展的澳门创业青年黄滋才,激动地对习近平主席说。澳门创业青年黄滋才(右)和家人在“澳门新街坊”的家里合影(2024年12月6日摄)。新华社发“这里也是新的桃花源啊。桃花源里可耕田。”习近平主席微笑着说,“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希望更多澳门同胞、更多澳门青年在横琴演绎精彩人生!”位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横琴口岸作为“一线”口岸,专门为符合条件的澳门居民设置“新家园便捷通道”(2024年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横琴开发建设15周年,合作区成立3周年……从“琴澳同源”走向“琴澳一体化”,每一步都孕育新的希望。2024年前三季度,横琴澳资产业增加值26.3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318.6%。目前,横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8户,累计引进院士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29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合作区开发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一定要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习近平主席语气坚定,“要坚定落实规划,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在20日上午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需要注意的是,中央决定开发横琴,目的就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这个定位要把握好,不能发展一些与这个定位不一致的产业项目。”传承有继的蓝图,生生不息的画卷。“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展望未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澳门,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作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澳门,正在拉开更大发展场域,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重要窗口的中国澳门,将更好扮演内联外通的桥梁角色,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投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24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隆重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这是人们在观看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维护安全和推动发展都要坚定不移。20日下午,习近平主席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澳门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他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全面提高履行防务能力,发挥好定海神针作用,为继续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壮美的画卷已经展开,澳门的前景无限光明。2025年,将制定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这将给澳门发展提供新的广阔机遇。面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代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催人奋进:“有外国领导人对我说,中国有一大优势,你们总是制定各种规划,而且各种规划总是能实现。现在,大家对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一定会有澳门更为精彩的篇章!”

  • 习近平的乡土情

    2024-12-17 朗读

    习近平的乡土情,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题:习近平的乡土情新华社记者“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一路走来,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这片土地爱得热烈、爱得深沉、爱得恒久。兴“三农”、固邦基,除贫困、向复兴。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指引下,广袤大地日新月异,乡土中国沧桑巨变。(一)2024年11月5日,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甘蓝舒展,沐浴阳光,满目青翠的十里蔬菜长廊,见证了感人一幕——菜地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菜农叶祥松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都是干过农活的手,握在一起,格外亲切。熟知农民、熟稔农谚、熟悉农活、熟识农情,在广阔乡土和广大农民间如鱼得水,真情流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南方不插五一秧啊”“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沾泥带露的话脱口而出,他对土地的了解深入肌理。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一下车,总书记扛起铁锹,走向植树地点。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也是这样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习惯的动作,劳动的本色,数十年未曾改变。1984年,一名记者眼中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是这样的——“既没有县太爷的‘谱儿’,也没有大学生的‘派’”“着实有点土气”。这“土气”,源于一份终生难忘的乡土情结——“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2023年6月28日拍摄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山地苹果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陕北梁家河插队7年,知青习近平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国外访问,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在田间地头,总书记对老乡常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习近平同志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盈儿,你可老了”“随娃儿,还记得吧”……阔别多年,总书记仍能亲切叫出当年同伴的小名。在梁家河的一段山路上,总书记停了下来,举目凝望黄土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每一道褶皱俨然岁月的纹路,每一座山峁仿佛历史的沉积,承载着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承载着古老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的厚重与沧桑。这片土地上成长出来的独特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豪地说:“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交织错杂的历史纤维里,总书记抽出“三农”和国运紧密相连的线头。历史典故,娓娓道来:“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历史上,齐国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关键时候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贡给吴国,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悯农,重农,兴农,强农……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深邃的历史逻辑。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2022年6月6日,游客在武夷山朱熹园武夷精舍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园最里面一间屋舍,墙上印着朱子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驻足凝视良久。社,土地也,稷,谷物也。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社稷是国家的象征。悠久国史,百年党史,农民和土地都有着浓重笔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农民的劳动工具作为符号象征,早就绘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溯这样的论断。哺育万物的土地,胼手胝足的农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党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泱泱中华文明史,多少朝代来了又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农民才真正翻身作主,广阔农村,变了天地。“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乡土情里,是习近平一片为党、为国、为民的赤忱。(二)“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2021年9月,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途经一片田地时,习近平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走进田间,同正在劳作的乡亲们拉起话来。“庄稼能不能浇上水”“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总书记问得十分细致。说起如今的生活,乡亲们告诉总书记:“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习近平总书记对陕北的乡情熟得很,“硬糜子做黄米馍,软糜子做油胡兰、油糕。”玉米秆上结着玉米棒,总书记伸手捏了捏,看庄稼是不是成熟了。万物土中生。当年在梁家河,习近平带领乡亲们修淤地坝,修梯田,每增加一寸耕地都十分艰难,更加深知土地的可贵。2024年8月8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孤家子镇,无人机为作物施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2020年7月,吉林省梨树县。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玉米地深处,走到黑土断面观测点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总书记,这里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末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总书记不无忧虑。“我们想了个办法。”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这个工作很重要!”总书记语重心长,“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种子,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也很重:“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2013年的一次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袁隆平拿出两张超级杂交稻照片递给习近平总书记,道出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总书记伸手接过照片,仔细察看。“我1998年去过你们那,当时咱们见过面。”总书记对袁隆平说,“我那时在福建当省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十分关心种业问题。杂交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继续抓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高温来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沿着田埂察看水稻长势,同袁隆平亲切交谈。袁隆平满怀信心地对总书记说: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没问题!一年后,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勋章。这次见面,总书记问袁隆平:有什么进展?袁隆平回答:我们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海南考察科研育种。此时,袁隆平已经去世。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实际上像他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关键在人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全州县毛竹山村考察。雨后山村,空气格外清新。葡萄园里,农业技术员正在现场指导村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葡萄园:“你从哪里来的?”“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辅导什么?”“绑蔓、定梢有什么讲究?”2024年5月9日,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珠洋村,科技特派员(中)在指导茶农使用机器科学化采收茶叶。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把你的贡献就写在大地上!”总书记叮嘱,“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这就是你们的贡献。”如今,数十万“科特派”活跃在田野一线,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东北,祖国的大粮仓,见证中国农业的发展。2018年9月,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飞抵东北,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走进大田,察看秋收。龙江大地,金风送爽,稻浪滚滚。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丰收在望,10台收割机一字排开,正在实施联合作业。2024年10月13日,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万亩水稻大地号中,无人驾驶收割机和无人驾驶接粮车在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党爱河 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稻粒、观成色,感慨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抚今追昔,沧桑巨变。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率河北省石家庄玉米考察团,到有“美国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访问。那次访问,他对西方发达的农业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印象深刻。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农业的专业化、现代化、集约化水平提升显著。晚霞洒向三江平原,丰收的原野化作金色海洋。望着广袤无垠的稻田,总书记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三)“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不久前,在巴西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自己从小村庄到党中央的扶贫实践。无论在历史的长视距还是世界的广角镜里,扶贫这件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大事,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总书记的目标坚定不移:“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至深的真情,化作笃定的行动。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指挥打赢气壮山河的反贫困斗争。这是2021年9月8日在甘肃省天水市拍摄的引洮供水工程杨家湾调蓄水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考察。11年前,正是在“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总书记从乡亲的水缸舀起一瓢水,尝了尝,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如今,一渠洮河水,惠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14个县(区)近600万群众。总书记深感欣慰:“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解了燃眉之急。”对农民的甘苦冷暖牵肠挂肚。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了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村民看病就医情况。“当时天冷,握手时我本来只伸了一只手,另一只手揣在口袋里,但是总书记两只手握住我的手,我赶紧把另一只手也伸了出来。”村民魏定瑜老人至今还记得总书记手心传来的温暖:“除了问我身体情况,还关心我们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的这句古语,是他多年倾心投入扶贫工作的写照。2020年12月3日,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的一名村民(前左二)指着自己身体疼痛的部位,在村医(左一)的帮助下向5G远程医疗会诊的专家讲述病情。新华社发(陈力 摄)2016年4月,大别山腹地,雨后初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年过六旬、因病致贫的汪能保、张帮若夫妇家。“一年吃高血压的药要多少钱?”“血压现在还高吗?”“现在医保能补助多少钱?”……总书记问得十分细致,并叮嘱当地干部,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在贫困户家,总书记总要看看锅里有什么,问问群众吃得怎么样、收入怎么样、看病花多少、上学花多少……家家户户的小账,合起来是一本人心大账。2024年3月9日,在贵州省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驻村干部(中)走访群众。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袒露心扉:“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农村“一老一小”,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这是2024年11月5日拍摄的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一角。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嘉鱼县四邑村,先后走进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村卫生室。公共食堂价格实惠,卫生室内,中药西药、刮痧理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总书记对现场老人们的叮嘱朴实而温暖:“把身体照顾好,活个大岁数,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在农民熊成龙家里,总书记屋里屋外看得细、问得暖。两岁的孩童脆生生地喊着“习爷爷”,总书记亲切地摸摸他的小脸蛋。从幼儿托育到医疗养老、务工务农,得知老熊家日子过得红火,总书记笑着说:“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儿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我特别关注‘一老一小’这个重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心“悬崖村”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叮嘱贫困户抓好孩子教育,“不能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关注寄宿制中学食堂食材安全、冬天有没有热水……“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目标,也是决心。(四)二十三年过去,故地换了新颜。这是2024年10月16日拍摄的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东山岛的一个小渔村——澳角村。2001年,习近平同志就曾来过这里。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面朝大海,渔船桅樯林立,微风吹来新鲜渔获的味道。村干部告诉总书记,2023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碧海潮落潮起,农村日新日进。看到这里的可喜变化,总书记“很是欣慰、很有感慨”——“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数千年“乡土中国”,乡村之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见证着多少沧桑,承载着多少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新时代的乡村,该是什么样的面貌?2019年全国两会,河南濮阳的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用浓浓的乡音向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中国农民的“八个梦想”——“想脱贫致富,想就地城镇化,想给孩子找个好学校上学,想让村里有一个好的文化场所……”总书记认真倾听,眼光里满是鼓励。他微笑着说:“你今天讲的这些,恰恰是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念兹在兹,感慨系之,习近平同志思考的脉络、投入的心力跨越数十载。在河北正定,对晏阳初搞的河北定县试验深入了解;在福建宁德,矢志摆脱贫困,“促使农村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主政浙江,在“八八战略”中强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写下这样的美好憧憬——“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农村有着恬静诗意的田园风光,故而使哲学家发出‘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感慨。”乡村,是理想的居所,是精神的故园,是文化的原乡。时代巨变中,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自觉:“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来自镇江一家农机合作社的魏巧代表,说起当年回乡务农,还是缘起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镇江农村时的一个考察细节:总书记说“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那天深夜,父亲打电话跟魏巧说,总书记高度赞扬农业专家赵亚夫,你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希望你们能回来接我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得知魏巧和爱人辞去北京的工作,从城市回到乡村,总书记由衷点赞,“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1983年,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学生们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落款是:“你们的同志习近平”。“虽然‘科技热’的浪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字里行间写满年轻的县委书记求贤若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如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仍然是个大课题。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异曲同工的是,打开《之江新语》,书中以7篇文章连续系统、集中立论:《以发展强村》《靠建设美村》《抓反哺富村》《促改革活村》《讲文明兴村》《建法治安村》《强班子带村》。时间长河绵延,于意味深长的一幕幕间,人们更能体会那一份历久弥新的乡土之情。2022年金秋时节,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黄土高原瓜果飘香、五谷满仓,“黄土地的儿子”又回来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走进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果园,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乡们亲切交流,还采摘了一颗红红的大苹果。总书记言明此行初衷:“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从果园到苹果洗选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当年“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的梦想早已实现,对着围拢上来的村民们,总书记道出新征程上的新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当年,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这样写道。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乡土中国,山河巨变。乡村振兴,气象万千。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