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自治区本级各预算单位,各盟市财政局、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财政局、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为进一步健全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实现我区国有文物资源资产安全完整、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12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全区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国有资产报告制度,保障国有文物资源资产安全完整、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区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的取得、保管保护、使用、处置、报告等管理活动。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文物资源资产,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被认定为文物的有形资产,包括考古发掘品、尚未被认定为文物的古籍和按照文物征集尚未入藏的征集物等。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文物资源资产包括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和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文物资源资产来源包括文物普查、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征集、购买、调拨、捐赠、依法置换、依法接收、指定保管等方式取得。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包括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第五条 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遵循保护为主、全面登记、合理利用、动态监控、分类施策、分级管理的原则。第六条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文物资源资产登记、核算、保管保护、展示利用、信息化管理、资产报告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第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其他主管部门、管理收藏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承担文物资源资产登记、核算、保管保护、展示利用、信息化管理、资产报告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第八条 自治区财政厅会同同级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全区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落实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盟市、旗县(市、区)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文物资源资产的综合管理工作,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级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有关制度规定,报告本地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第九条 自治区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区文物资源资产专业性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在自治区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组织所属管理收藏单位开展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盟市、旗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在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指导、组织所辖区域内国有文物管理收藏单位开展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并进行实施和监督检查。第十条 其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所属管理收藏单位开展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和文物行政部门的监督指导。第十一条 管理收藏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的规定,制定本单位内部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负责登录和清查、核算、保管保护与利用、信息化、资产报告等国有文物资源资产具体管理工作。管理收藏单位与实际使用单位不一致的,经相关文物行政部门确认后,由实际使用单位承担日常管理工作。本条所称的管理收藏单位包括文物行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考古科研教学机构、文物管理院所等,以及其他管理、收藏国有文物的机构单位。第三章 文物资源资产登录和清查第十二条 管理收藏单位应将全部文物资源资产及时、准确、完整登记录入文物总登记账。管理收藏单位的文物总登记账是统计和核算文物资源资产实物量的依据,应当真实、全面、及时反映管理收藏所有文物的信息。文物总登记账由管理收藏单位设置,文物资源资产有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和其他藏品三种,根据需要可设置三本总登记账。若收藏单位只有一种文物资源资产可设置一本总登记账。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总登记账应包括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上的卡片编号、资产名称、文物级别、文物类别、公布机关、公布日期、时代、数量、计量单位、面积、来源、地址、年代、登录日期等基本信息。(见附件1)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总登记账应包括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上的卡片编号、资产名称、文物级别、文物类别、入藏日期、数量、计量单位、来源、规格、时代、鉴定机构等基本信息。(见附件2)第十三条 文物资源资产财务账由管理收藏单位财务部门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在相应的财务会计科目中按照文物资源资产的来源、类别、项目等进行明细核算并进行账务处理。成本能够可靠取得的,按照确定的成本及时登记入账;成本无法可靠取得的,应当设置备查簿进行登记,并在年度国有资产报告中体现数量,待成本可靠取得后,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及时入账,全面完整地反映文物资源资产财务信息,确保不重不漏。第十四条 文物总登记账和文物资源资产财务账是文物资源资产核算和管理的重要记录,是编制文物资源资产报告和开展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的依据。管理收藏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全面建立文物总登记账和文物资源资产财务账,并定期进行核对,确保账账、账实相符。第十五条 管理收藏单位通过购买、征集等方式取得文物资源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第十六条 管理收藏单位应当建立业务部门和财务资产管理部门的内部协作机制,完整反映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第十七条 管理收藏单位在取得文物时应当及时填制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由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在财务部门的配合协作下完成。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按照一物一卡填制,计量单位以国家文物局规定的统一统计口径为准,分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见附件1)、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见附件2)和其他藏品。第十八条 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一)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资产名称、文物级别、文物类别、公布日期、公布机关、是否可计价、面积、具体地址、文物时代等;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账面价值、价值类型、入账信息、资金来源等;管理信息主要包括:管理部门、使用单位、管理人员、使用状况等。(二)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资产名称、文物级别、文物类别、鉴定机构、入藏日期、是否可计价、计量单位、尺寸、完残情况、收藏单位、文物时代、文物质地、文物来源等;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账面价值、价值类型、入账信息、资金来源等;管理信息主要包括:管理部门、收藏单位、管理人员、使用状况、存放地点等。第十九条 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填制完成后,应当及时依据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及其他相关凭证登记录入文物总登记账和文物资源资产财务账。第二十条 因调拨、交换、损毁、丢失、撤销、退出等发生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变动的,管理收藏单位应当及时变更资产信息卡,并同步调整文物总登记账和文物资源资产财务账,确保账账相符。第二十一条 文物事业单位发生划转、改制、撤销、合并、分立时,应当对管理收藏的国有文物资源资产进行清算。涉及的文物资源资产应当单独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文物行政部门以及管理收藏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开展文物资源资产清查,清查工作程序参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财资﹝2016﹞1号)等相关规定执行。第四章 文物资源资产保护利用第二十三条 管理收藏单位应当建立文物资源资产接收、登记、认定或鉴定、编目、档案、安全检查等保管保护制度,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文物库房管理、修复、复制等保护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完善内部管理流程。管理收藏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文物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立规范的文物库房,配备专业设施设备,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对文物资源资产进行账目清点,抽样核查。第二十四条 管理收藏单位应当按照不损坏文物、不改变文物原状等要求,按照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文物资源资产进行保养修缮和定期维护,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第二十五条 文物行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文物资源资产进行保养修缮,承接主体应当按照购买服务合同等约定承担相应管理责任。第二十六条 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管理收藏单位应当加强文物资源资产展示利用管理,有效盘活文物资源资产,提高文物资源资产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文物宣传教育作用,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第二十七条 考古科研教学机构等管理收藏单位应当加强文物资源资产的科学研究利用,做好文物科研标本的保管保护工作。第二十八条 其他管理收藏单位应当做好所收藏文物资源资产的管理工作,相关文物行政部门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协助。涉及文物行业管理事项,管理收藏单位应当按照文物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涉及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报告等事项,管理收藏单位应当按照行政和财务隶属关系报送情况。第二十九条 可移动文物借展借用、调拨、损毁、丢失,以及不可移动文物拆除等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执行。第三十条 文物资源资产调拨、拆除或者发生损毁、丢失的,管理收藏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核查处理后,及时调整或者核销账务,并在年度国有资产报告中作出说明。第三十一条 撤销、退出是指不可移动文物降级、撤销和可移动文物退出。文物资源资产撤销、退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二条 管理收藏单位禁止利用文物资源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和担保。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禁止将馆藏文物资源资产赠予、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第三十三条 文物管理收藏单位可以进一步探索文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通过开发利用收入弥补文物资源管理保护经费。依托国有文物资源资产获取的相关收入,经财政部门认定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国库集中收缴有关规定,上缴同级国库。第五章 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化管理第三十四条 管理收藏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信息数据规范和相关信息化要求,结合文物普查和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成果和信息化平台,加强与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衔接,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和管理收藏单位可以结合地理信息地图对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第三十五条 管理收藏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应当与文物普查数据库中的文物信息相衔接,文物资源资产行业管理信息应当以文物普查数据库为准并保持一致,文物总登记账和文物资源资产财务账是文物资源资产核算和管理的重要记录,应当作为编制文物资源资产报告和开展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的依据。文物总登记账与文物资源资产财务账应当定期核对,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盟市、旗县(市、区)财政和文物部门应当将存量文物资源资产数据作为管理维护、保养修缮、项目申报、资金申请安排的重要依据。第三十六条 管理收藏单位应当按照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规定内容,及时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发生变动的,应当及时更新信息,保证文物资源资产信息数据真实、准确、完整。第六章 文物资源资产报告第三十七条 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是国有资产报告的组成部分,应当纳入本级政府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第三十八条 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一)文物资源资产的实物量与价值量及增减变动、规模、性质、分类等情况;(二)文物资源资产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三)文物资源资产取得、保管保护、研究利用和收入情况,以及修复修缮等支出情况。(四)文物资源资产调拨、拆除、损毁、丢失、管理信息变动等情况;(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第三十九条 管理收藏单位应当以现有的文物登记制度、藏品管理制度、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为基础,总结本单位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纳入本单位财务报告和国有资产年度报告,按照规定的程序报送上级文旅(文物)行政部门或其他主管部门,并对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第四十条 盟市、旗县(市、区)文旅(文物)行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规定的程序,审核汇总所属管理收藏单位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并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区直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汇总所属管理收藏单位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报送至自治区财政厅。第四十一条 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财政部门负责汇总本地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并纳入本级政府年度国有资产报告,由本级人民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同时按照规定程序报送上一级财政部门。第七章 监督检查第四十二条 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财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区域内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自治区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根据工作需要,对全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第四十三条 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专项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文物资源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二)文物资源资产登记入账、核算和报告情况;(三)文物资源资产保管保护和研究利用情况;(四)文物资源资产拆除减损等情况;(五)文物资源资产收支管理情况;(六)文物资源资产安全管理情况;(七)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情况。第四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其他主管部门、管理收藏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在文物资源资产监管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纪违法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追究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则第四十五条 已归类为固定资产的文物,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第四十六条 国有企业、管理收藏国有文物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的活动,参照本办法规定执行。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负责解释。附件:1.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参考样式2.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卡参考样式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07号建议的答复, 高娃代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您提出的第007号建议由我厅负责办理。感谢您对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关注与支持,经我厅认真研究,现提出如下办理意见: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境内第二大流动沙漠,其中我区境内面积为7571.6万亩。巴丹吉林沙漠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主园区、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深受广大游客尤其是喜爱沙漠、越野和探险的群体的热烈追捧,是我区标志性的旅游资源,景区发展潜力巨大。自治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巴丹吉林沙漠景区的发展,全力支持景区发展提升。一是切实加大支持力度。自治区文旅厅现已将巴丹吉林沙漠景区纳入自治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梯队,重点支持。已推动巴丹吉林自驾车旅游车营地成果获评国家第一批4C营地。2023年与自治区财政厅下拨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指导编制创建规划。指导景区修编了《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了《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形成整套工作方案,明确创建工作任务。完成了资源评价报告片制作以及创建自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请认定报告书、景观质量评分说明材料等资料。 三是提升景区发展水平。指导巴丹吉林沙漠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高规格提升景区基础配套水平和软件服务水平,完善巴丹吉林旅游集散中心、沙漠主题公园、沙漠培训基地等大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推动首都旅游集团整体托管巴丹吉林沙漠景区经营权。进一步完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四是支持自然遗产地申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指导阿拉善盟,就巴丹吉林沙漠自然遗产地项目开展申报工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组织的专家项目评审,并按要求履行面向社会公示等相关工作程序,待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正式印发后,将会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下一步,自治区将持续推动巴丹吉林景区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沙漠主题公园、沙漠培训基地等大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自驾旅游汽车营地、民宿营地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统筹开发研学度假、沙漠徒步探险、星空静夜走、主播窥沙海、汽车冲浪等多元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创造不同于其他沙漠景区的旅游体验,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水准。同时,阿拉善盟右旗也应当深入压实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主体责任,切实解决巴丹吉林景区存在的经营业态少、设施设备陈旧、接待服务水平低、接待能力不足,常年游客量不足、项目发改批复过期、景区用地手续等问题。加强景区项目前期储备工作,同时积极对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做好项目立项和储备,根据年度工作安排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如项目符合支持条件,自治区将予以适当扶持。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5日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63号建议的答复, 宋春明代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您提出的第363号建议由我厅负责主办。感谢您对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与支持,经我厅认真研究,现提出如下办理意见:自治区文旅厅等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坚持不懈地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一、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乡村旅游纳入“十四五”规划。先后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支持全区乡村旅游发展。 二是大力推动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自治区文旅厅大力推动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培育了一批资源富集、旅游产品特色鲜明的旅游村,目前,全区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6个、重点镇6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118个、重点镇9个。其中锡林郭勒盟现有国家级旅游重点村2个、自治区级旅游重点村9个。多伦县滦源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目前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意愿非常强烈,全区重点村的后备力量充足,我厅将分批次地持续推动我区重点旅游村镇的建设。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支持力度。我厅累计从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以奖代补支持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每村资金10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在全区支持1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总计1100万元,用于闲置民房等设施的艺术改造提升,提升美丽乡村整体形象,打造精品民宿、休闲空间等业态。四是支持全区发展现代乡村住宿业、乡村康养、房车营地、露营地等新业态。培育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文化依托型和民俗依托型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加强休闲运动、度假养生、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等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牛明村等村庄的火山民宿火爆出圈。 五是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推出一批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我区乌海市“候鸟展翅共赴一场春天的约定”“谷雨春花‘樱’你而来”等三条线路入选文旅部“乡村有节气”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二、提升交通通行能力近年来,自治区交通厅加快了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截至2023年底,多伦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09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41公里、二级公路73.4公里、三级公路113公里、四级公路771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57公里、省道108.8公里、县乡村道933.5公里。2023年,我厅支持了多伦县5个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建设,建设规模45.9公里,安排补助资金820万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交通基础保障。三、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自治区农牧厅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开展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评选工作,认定第一批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80个。2023年组织召开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现场活动,颁发牌匾、证书,推介精品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6万余人线上观看活动直播,沉浸式体验“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向农业农村部推荐认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推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路线23条,全部获得国家批准认定。与内蒙古电视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拍摄制作2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内蒙古系列宣传片,并在内蒙古卫视、“奔腾融媒”等平台进行全媒体推广。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2023年以来,全区市场监管系统将节日和旅游(乡村旅游)市场价格监管作为执法重点,依法检查节日旅游市场主体1.7万余家,查办价格违法行为106件,罚款20.53万元,处理旅游市场网络舆情3件。2024年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区开展为期10个月的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梳理出市场监管部门职能职责7项,便于基层执法人员准确、及时处理旅游市场舆情、纠纷和投诉。通过12315投诉举报平台,梳理出2021年以来旅游服务、景区、旅行社的投诉举2115条,并对2115条投诉按照类别、地区等指标进行分类,拟在全区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视频会议上向全区通报,便于各盟市有针对性的开展执法检查。接下来,自治区有关部门将围绕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加快构建内通外联、内涵丰富、交旅融合、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积极组织符合农业农村部要求的各盟市申报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美丽休闲精品旅游路线和内蒙古“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重点县申报及监测工作。同时,集中组织执法力量依法查处乡村旅游市场不明码标价、只收费不服务、虚假宣传等各类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5月29日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97号建议的答复, 任东华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旅游业全面发展。目前全区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我区文化旅游以及文化遗产和民族风情等优势资源,突出重点、科学规划、积极引导,支持重点地区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一批高质量文旅项目,打造一批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您在建议中提到“推进特色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政府需加大投入度帮助景区景点完善周边及其内部的基础设施配套,助力其打造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旅游体验感和参与度,让观光变成度假,一季变成四季”的建议,我们深表认同,并积极推进。2024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重点推进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一方面要全力推进阿斯哈图石林、满洲里边境旅游区、莫尔格勒河等7个5A级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全力推进老牛湾、九曲湾、巴丹吉林、大青沟、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等重点景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好满足大众游客消费需求。二是推进旅游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依托草原、森林、沙漠、温泉、冰雪和乡村,在发展特色度假旅游上做文章,培育阿尔山、多伦湖、莫尔道嘎、林胡古塞、乌海湖等一批具有内蒙古特色,契合现代休闲度假消费趋势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度假旅游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三是全力支持乡村旅游。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和人居环境改善,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着力培育一批在区内外有知名度的品牌乡村旅游村镇,如赤峰马鞍山村、雷营子;呼市老牛湾村、恼包村;包头套马沟、青山村等,丰富乡村旅游消费产品供给,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壮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已达36家。四是着力突破冰雪旅游。重点支持东部盟市率先发展冰雪旅游,把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学习借鉴东三省发展冰雪旅游的成功经验,在冰雪度假、冰雪运动、冰雪民俗上做足功夫,已经创建美林谷、马鬃山、凤凰山、金龙山等4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五是创新发展城市休闲。重点支持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重点旅游城市发展城市休闲产业,已建设黄河湾、包头金街、塞上老街、呼伦贝尔古城、恼包街等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鼓励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六是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把握当今旅游消费更新换代的新趋势,积极迎合大众旅游时代的新需求,全面推进“旅游+”和“+旅游”,大力发展自驾旅游、露营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重点推出几百条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自驾旅游线路,沿线配套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自驾旅游营地等。草甘、大漠胡杨等自驾车营地已成功创建国家5C4C自驾营地,全区建设新的“旅游四地”项目已达167项。七是创新举办旅游活动。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深入挖掘内蒙古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通过举办系列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力、集聚旅游人气,引领旅游消费,重点围绕内蒙古四季风光和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元素和旅游新需求,创新举办大冰雪、那达慕、航空嘉年华、黄河几字弯、草原音乐节系列活动。今年五一期间推出的302项旅游特色活动,深受游客和市场好评。八是打造旅游形象品牌。把扩大内蒙古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创新方式,把“亮丽内蒙古”的旅游品牌形象树起来,“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百万游客互送”“欢欢喜喜过大年”“内蒙古味道”等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与央视广告、抖音、小红书、携程、同程等国内OTA平台合作日益加深。通过政策规划、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引资合作、品牌推广等系列措施,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内蒙古旅游必将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四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享受健康与休闲,同时也将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建设群策群力,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再次感谢您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5月11日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05号建议的答复, 任东华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通辽市大青沟创建5A级景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通辽市大青沟旅游景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具备创建国家级 5A 景区的良好基础,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为了更好地推动创建工作,自治区文旅厅已将大青沟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录,将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推进创建工作:一、做好顶层规划制定全面、科学、长远的顶层规划是创建工作的重要基石。通辽市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主体,要深入研究大青沟景区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合理布局功能区域。规划应涵盖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游客体验等多个层面,确保景区的发展有序且符合自身特质。同时,要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形成互补与联动,提升整体吸引力。指导通辽市成立了国家级重点旅游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推动创建工作。通辽市市旗两级先后赴北京市、辽宁省沈阳市及大连市、山东省济南市等主要和潜在客源市场开展文旅招商推介会及洽谈会,着力提高大青沟景区在客源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做好文旅融合项目通辽市和大青沟景区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其与旅游紧密结合。要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相关规定和要求,查漏补缺,加强项目创意和建设,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表演、民俗展览等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通辽的历史文化。开发文化主题的旅游线路,如与自然地理、非遗、科尔沁民俗、传统版画手工艺相关的体验活动。推出特色旅游纪念品,丰富游客的购物选择,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附加值。自治区文旅厅已从2023年开始,予以大青沟景区政策、项目、资金、专家团队、信息等各种支持。三、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大青沟景区要进一步完善周边和景区内的交通设施,确保道路通畅、便捷。开通通景班车,建设足够的停车场,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提升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咨询和便捷的服务。要加强景区内的卫生设施建设,保持环境整洁。同时,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对景区内的标识系统进行优化,清晰指引游客游览。完善外部交通标识,在高速、省道、国道等通景公路上增设、更换符合国家标准的旅游专用标识。四、加强景区旅游服务 景区要完善指挥监控中心、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广播系统、门禁检票系统、手机 APP 平台,实现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要加强工作人员、导游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注重游客的体验和反馈,及时改进服务不足之处。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如导游讲解、特色餐饮、个性化旅游定制等。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确保游客的权益得到保障。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五、做好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景区管理体制和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景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造成破坏。加强对景区内经营活动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定期对景区进行评估和检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六、做好景区的宣传推广通辽市在创建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大青沟景区的知名度。通过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展示景区的独特魅力。举办景区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关注。加强与区内外旅行社的合作,推出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展览和推介会,拓展客源市场。同时,鼓励游客通过口碑传播,扩大景区的影响力。通辽市需要高水平的旅游景区,起到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总之,通过做好大青沟旅游景区顶层规划、文旅融合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做好景区管理和宣传推广等多方面的工作,经过2~3年努力,有望成功创建国家级 5A 景区,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青沟景区的未来将更加美好。再次感谢您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5月11日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96号建议的答复, 孙尚国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您提出的“大力推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在政策、用地、交通、通讯、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扶持,加快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建设,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打造成自驾游首选地、露营游佳选地、度假游必选地、康养游优选地”的建议,我们深表赞同,并在工作中积极落实。我区呼伦贝尔、兴安盟大兴安岭林区内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景区10家,全国滑雪旅游度假地1家,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3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家、重点镇1家。正如您所言,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森林旅游政策支持不足,旅游项目开发限制较多,生态观光形式单一、森林度假设施低端,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旅游交通仍显不便,难以满足国内森林旅游的发展和广大旅游客的需求,亟待下大力气去谋划森林发展路径,推进森林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实施。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大兴安岭旅游业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去年和今年自治区文旅厅先后出台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旅游发展规划》《大兴安岭国家级旅游风景道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旅游四地”实施方案》等鼓励扶持政策,明确了大兴安岭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在符合现行生态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突出大兴安岭森林、冰雪、湿地、河湖以及民俗等资源特色,发展生态、度假、露营、自驾、康养、冰雪等旅游新业态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呼伦贝尔市林草局编制了《呼伦贝尔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活力 助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探索以自然公园或保护区可利用区(合理利用区、缓冲区外等法律允许发展旅游产业的区域)的丰富自然景观适度开发森林康养项目。二是加大支持力度。自治区文旅厅2024年从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下拨1200万元支持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项目建设,下拨1300万元支持兴安盟大兴安岭项目建设。呼伦贝尔市安排其中项目经费4889.20万元,重点保障草原森林旅游度假列车项目、文旅融合发展及对外宣传合作营销项目、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宣传促销项目、呼伦贝尔市冬季旅游补贴项目等。兴安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旅游领域,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生态旅游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与中国农业银行兴安分行联合推出“兴旅贷”产品,为“四地”旅游发展提供便利,通过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有效。三是建设大兴安岭重点景区。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已经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阿尔山—柴河、根河市敖鲁古雅使鹿部落、额尔古纳湿地、阿尔山鹿角湾等景区提档升级,自治区文旅厅已在政策、项目上予以支持。伊克萨玛国家森林公园、阿里河森工公司相思谷景区成功晋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四是打造大兴安岭旅游度假区。重点推动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目前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已完成文旅部公示。按照国家标准,推动莫尔道嘎、乌兰毛都草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满归旅游度假区被评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自治区文旅厅已在政策、项目上予以支持。五是打造大兴安岭滑雪旅游度假地。推动阿尔山滑雪场、牙克石凤凰山滑雪场、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等大兴安岭滑雪旅游地提质升级,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中。凤凰山、金龙山滑雪场已经创建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六是打造大兴安岭自驾游体系。培育大兴安岭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森林露营基地,围绕大兴安岭旅游风景道建设旅游标识系统,形成大兴安岭自驾旅游精品线路。自治区文旅厅已对大兴安岭风景道、国道331线旅游公共设施升级改造项目、额尔古纳八卡芍药坡驿站度假营地建设项目、阿尔山骑迹森林浴道项目等多个项目做了资金安排。七是推进大兴安岭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动阿尔山金江沟、根河冷极村、额尔古纳界河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启动了得耳布尔康达岭特色旅游民宿、奥洛契庄园驿站自驾营地等建设。指导大兴安岭林区创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稳步推进呼伦贝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八是推出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节庆活动。举办了内蒙古冰雪那达慕以及阿尔山冰雪节、海拉尔冬季英雄会、冷极马拉松、鄂伦春冰雪伊萨仁等冬季旅游活动,进一步激活大兴安岭旅游市场,持续打造大兴安岭旅游品牌。九是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推进呼伦贝尔市54个A级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加快推进景区4G/5G网络覆盖率,在符合条件的景区布设应急广播终端。推广升级后的“指尖的呼伦贝尔”一机游,为游客提供路线云直播、云游览、云演艺、云观展、云招商等智慧云服务。面向全国发行呼伦贝尔旅游一卡通。 十是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呼伦贝尔市设计推出包含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等旗市区重点旅游产品的“相约呼伦贝尔·春赏兴安杜鹃”春季旅游精品线路13条,推出清明节主题、“跟着图书去旅行·《额尔古纳河右岸》”主题、乡村主题、节气美食主题线路13条。兴安盟重点推出特色森林疗浴步道、森林瑜伽冥想、森林科普研学、森林骑行、林间民宿、阿尔缮疗法等森林康养旅游产品。打造“阿尔鹿”“西西IP”等300余款文创产品,“阿尔山山珍水宴”“西口十八碗”“阿尔山山野十二味”等3大美食IP近200个美食产品,以及树皮画、柳编等林下产品。依托现有森林旅游资源,积极推出森林康养旅游线路、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22条线路产品。十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大兴安岭地区沿途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支持建设一批游客满意率高的示范性旅游厕所,提升旅游厕所服务水平。在公路沿线合理配置移动环保厕所,增加弹性供给,有效调节旅游淡旺季厕所需求。采用节水、节能等新技术新材料建设生态、低碳和环保旅游厕所,探索解决大兴安岭地区高寒地区旅游厕所防冻、缺水问题,进一步优化旅游公共服务。针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通信网络覆盖存在盲区情况,积极支持内蒙古森工集团申报电信普遍服务项目,2021—2023年林区电信普遍服务基站共建设基站201个。积极支持地方林业六局申报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分批次建设基站55个,基站全部建设完成后,呼伦贝尔市林区覆盖率预计能提高至80%。十二、打造森林康养基地。自治区林草局通过积极组织参加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乡镇、森林人家等评选活动,提升林区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的社会认知度。2020年6月,我区的牙克石市康养基地被国家林草局办公室、民政部办公厅等四部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近年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组织开展了七批次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申报工作。我区共有4个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旗),5个试点建设镇,8个森林人家,27个森林康养基地获得认定。大兴安岭旅游发展前途广阔,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下大力气去谋划生态旅游发展路径,推进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再次感谢您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6月5日
关于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59号建议的主办意见, 王雪韬代表:非常感谢您对旅居康养工作的关注和关心!您提出的《关于支持赤峰市发展旅居康养产业的建议》收悉,该建议由我厅主办,自治区卫健委、农牧厅、民政厅、商务厅、发改委协办。建议中提到的问题和建议,十分精准,结合其他委办厅局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一、全区康养旅游基本情况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按照2023年、202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以打造“自驾游的首选地、露营游的佳选地、度假游的必选地、康养游的优选地”为目标,立足内蒙古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强化康养旅游优选地建设。全区现有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滑雪旅游度假地等458家,其中,具有康养旅游功能的A级景区、度假区、滑雪旅游度假地有66个,占比15%。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荣获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阿尔山市荣获自治区级医养结合示范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谷滑雪旅游度假地等单位获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喀喇沁旗被誉为“北沙参之乡”“桔梗之乡”。二、工作开展情况(一)全面打造康养旅游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自治区康养旅游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2023年文旅厅研究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康养旅游示范认定指南》,该指南实施将有效推动盟市康养旅游基地的规范建设和快速发展,对全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起到引领和规范作用。2024年1月3日印发了《关于申报自治区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截止目前,全区共申报自治区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23家,其中,赤峰市推荐克什克腾热水塘街道、玉龙沙湖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敖汉温泉城三家单位。(二)实施养老产业促进工程。民政厅推动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促进养老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联合自治区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自然资源厅、住建厅、商务厅、卫健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推动呼包鄂乌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养老照护、康复辅具、老年宜居、老年旅游、开放性金融、老年数字化等方面研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为实现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措施。(三)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养老集团入驻我区,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商标品牌,落实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引导更多企业提供大多数老年人可负担的普惠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领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推动全区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三、下一步工作依托赤峰市旅居康养“一线、一环、一带”发展定位优势,以全市资源优势、产品成熟度等为支撑,重点推进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发展旅居康养+农业、旅居康养+医药、旅居康养+体育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丰富旅居康养产业。在各类旅游推介活动中,将赤峰市作为重点宣推对象,积极推介赤峰市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优良的旅居康养资源,吸引全国各地的老人来旅居康养,促进我区康养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3月27日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39号建议的答复, 孟根其其格代表:您提出的《关于2024年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您对我区文化和旅游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客观深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对我区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和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现将我厅办理情况函复如下。一是体旅融合不断深入。“十四冬”是冰雪竞技的盛会,也是展示当地风光的窗口,十四冬前后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旅游专业媒体、公众媒体宣传渠道,借助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快手、抖音、活动、节事等传播形式,对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冰雪旅游宣传推广,不断丰富冬季旅游内涵,激发更多人参与冬季冰雪旅游的热情。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以举办“十四冬”为契机,春节假期推出7大类1500项特色文旅活动,配套门票减免、发放优惠券等多项惠民政策,吸引广大游客体验消费。在锡林郭勒盟,冰钎作桨,龙舟竞渡,冰上龙舟超级联赛总决赛精彩上演,41支国内外优秀团队、600余名选手前来参赛;呼和浩特发放冰雪消费券、举办20余场冰雪赛事活动;呼伦贝尔启动第二届冰雪文化运动旅游季,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冬运场馆来打卡”等旅游项目。2024年春节假期,全区接待国内游客3140.55万人次,是2023年的5.76倍;实现旅游收入221.22亿元,是2023年的7.63倍。二是不断强化文旅产品宣传。积极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视觉表达体系,推广“千号联动、万人直播、百万触达、矩阵推广”宣传模式。与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或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奔腾融媒等自治区官方主流新媒体合作运营我厅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等3个平台,围绕“北疆文化”、节庆活动、冰雪旅游、四季风光、传统节日等主题做成系列在各媒体进行宣传。建立自媒体IP宣传体系,借助新东方文旅等国内知名新媒体运维平台力量,从个人定位、内容创作等方面分类打造专业化自媒体IP体系。不断加强宣传媒体矩阵建设。统筹2000个自媒体网红账号,建立文化旅游系统官方账号矩阵,内容互推互送。与小红书、美团、携程、同程等旅游OTA平台合作,通过攻略植入产品,实现线上流量转化。通过整合抖音号、视频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在全网开展内蒙古文化、旅游推介,打造内蒙古理念,助力内蒙古文旅品牌形象塑造,扩大影响力,让内蒙古文旅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三是激发文旅消费潜力。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通过拉动文旅消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举办第33届内蒙古旅游那达慕、202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等活动6800余项,2024年“欢欢喜喜过大年”北疆文化特色活动1500余项,首次承办的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全国舞蹈展演、中国文化馆年会获得巨大成功,实现了“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目标。发布支持文化和旅游业恢复发展措施15项,推出文化旅游惠民举措150余项,出台旅游专列、旅游包机和游客招徕等专项奖励政策,积极“引客入蒙”。开发“亮丽内蒙古 四季好风光”系列沉浸式旅游产品和百余条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你好生活》《东方甄选》等央视节目到我区取景拍摄。四是持续擦亮“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特色品牌。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与专业设计团队、高等美院协作,提升非遗文创产品品质、档次和价值,助力旅游消费,加快“内蒙古礼物”商品认证,推动“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培育文创产品自主品牌。制定品牌创建方案,整合“内蒙古礼物”“内蒙古守艺”等品牌,统一标准制定、商品认定,构建以“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为统领的“1+N”文旅特色商品体系。鼓励企业研发设计新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地方特色的包含创意生活、科技时尚、艺术衍生、旅游景区专属纪念品、文化馆博物馆衍生品等特点鲜明的文化科技创意产品。加大文旅商品传承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在A级景区、交通沿线、客源商圈打造更多高品质文旅商品实体店。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合作,在全区加油站、服务区设置文创和旅游商品专柜,推动“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品牌进店,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打造更多有历史文化底蕴、产品开发成熟、市场认可的高品质文旅商品和实体店,提升品牌效应,扩大文创产品营销。五是深化北疆文化研究阐释。围绕“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1项、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14项。建立西辽河流域考古研究基地,组织召开“西辽河文化”论坛、“西辽河文明研究”研讨会、“第四届中国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等重要会议。西辽河流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8个课题研究项目,目前已推出研究成果20余项。拍摄历史文献纪录片《流淌的文明—西辽河》《巡礼西辽河》,出版《图说西辽河文明》丛书等。彩陶坡遗址龙形蚌饰保护修复完成,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进行宣传报道。“古国·方国--西辽河文明与早期中国形成特别展”在赤峰博物馆举办,举办了“红山古国初显现—兼谈红山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大刀阔斧绣花—良渚是怎样炼成世界、媒体宣传遗产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专业论坛、科研成果、展览展示、纪录片等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对北疆文化的历史阐释和普及宣传,着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六是讲好北疆文化故事。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表达北疆文化的内涵,推出北疆文化精品力作,重点扶持话剧《蒙藏学校》、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交响组曲目《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新创剧目。推出歌剧《江格尔》、话剧《大岭之魂》、交响组曲《绿色长城》、歌舞剧《乌兰牧骑走边关》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组织实施北疆文化“走出去”交流传播工程,2024年组织策划区外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品牌活动、宣传推介等文化交流活动82项,其中组织各级文艺院团赴区外、国外开展演出交流活动56项200余场。推出《文明之光—内蒙古古代壁画精品展》《铲释北疆—新时代内蒙古考古成就展》《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长城两边是故乡》《黄河从草原上流过》《融合之路》《北方有佳人》等精品展览。推出《龙吟北疆》宣传专栏,分12期讲述内蒙古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典型龙形象文物。大型实景考古全媒体直播《根脉》(第二季)全网播放1.2亿。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美丽内蒙古》节目开设《考古人眼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制作内蒙古文物全媒体宣传片《时间的礼物》,生动阐释多元开放、融合共生的“北疆文化”。制作《探寻革命印记·传承红色基因》文物全媒体可视化宣传产品,讲好北疆文化故事。通过不断加强北疆文化的视觉体系建设,让北疆文化的视觉形象丰富多彩,吸引更多观众了解内蒙古、喜欢内蒙古。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参考您的意见建议,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深入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14日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49号建议的答复, 李智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土右旗打造自治区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土右旗拥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康养资源,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广袤的森林资源,其宜人的气候适合游客前来避暑休闲度假,享受宁静与惬意。土右旗具备开展森林康养旅游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为发展康养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右旗在打造自治区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时,一是要完善政策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质品质的旅游康养基地、旅游康养项目,引入专业的康养旅游服务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游客在这里能够得到最好的旅游体验。二是依托温泉、中医药优势,建设康养旅游地,打造多样化的温泉疗养项目,结合中医药的养生理念和疗法,开展特色的中医康复、调理等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康养体验。三是积极发展森林、避暑、温泉等康养方式。在森林中开辟徒步、休憩、冥想、民宿、音乐等区域,让人们与自然亲密接触;优化避暑设施和服务,打造避暑胜地的品牌,提升温泉康养的品质和特色,开发更多样化的温泉项目。四是要积极发展候鸟式康养旅游新模式。加强对外合作,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尤其是珠三角等主要客源地的老年群体,在不同季节来到土右旗,享受这里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五是建立完善的接待体系,建立康养旅游客户群体,以旅游景区、度假区为基地,提供长期居住和短期度假等多种选择,让游客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养。通过政策规划、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引资合作、品牌推广等系列措施,相信土右旗在各方面支持下,能够成功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享受健康与休闲,同时也将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自治区文旅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土右旗发展康养旅游产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土右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群策群力,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再次感谢您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5月11日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06号建议的答复, 孙尚国代表:非常感谢您对内蒙古文化旅游工作的关注和关心!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冰雪产业布局推动呼伦贝尔冰雪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该建议由我厅主办,自治区发改委协办。建议中提到的问题和建议,十分精准,结合其他委办厅局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一、整体工作情况(一)全区冰雪产业开展情况近年来,自治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内蒙古自治区冰雪运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冰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至2023年冬季旅游整体实施方案》,以冬奥会和全国十四冬为契机,为实现和巩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积极贡献力量进一步聚焦我区冬季消费发展潜力,全区开展了多项冰雪活动和冬季那达慕活动,在宣传方面,有效整合各类媒体和传播渠道,加大了对内蒙古冰雪那达慕、阿尔山冰雪节等冬季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冰雪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2022年、2023年,我区4个单位荣获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位居全国第二位。(二)呼伦贝尔市冰雪经济发展情况全国冰雪旅游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将会对内蒙古及呼伦贝尔市的冰雪旅游业带来更多的触动和发展契机,我们要不断吸收优秀的冬季旅游发展经验,补足短板和不足,努力推动全区及呼伦贝尔市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正如您所言,呼伦贝尔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山水秀美、森林广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四季气候宜人,旅游基础设施有一定基础。呼伦贝尔市地处东北,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全年冰雪旅游期达四个月以上,这些资源为冰雪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二、正在开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一)从自治区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冰雪旅游项目纳入自治区旅游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在政策规划、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专家团队、人才信息、宣传推广等方面呼伦贝尔市进行大力扶持和帮助。鼓励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成立旅游发展投资公司,设立冰雪产业发展资金,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冰雪产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同时加强“跑步进京”工作力度,争取国家部委在品牌建设、政府专项债、专精特新项目的大力支持。(二)加大冰雪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冰雪产业市场。自治区广阔延绵,具备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冰雪运动历史传统悠久,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全区现有冰雪运动场地129个,场地面积419.10万平方米。其中,滑冰场地81个,占62.79%;滑雪场地48个,占37.21%。我们充分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旅游景区、有条件的乡村休闲场所等建设嬉雪、滑冰场地,基本形成设施完备、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比赛和群众健身需求的冰雪场地设施网络。您提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的建议,我局拟与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冰雪运动 推动“冰雪丝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冰雪产业。(三)以冰雪赛事为抓手,大力促进冰雪消费。您提出“广泛开展冰雪赛事等活动”的建议,我局完全赞同。近年来,借助“十四冬”掀起的冰雪热潮,我区冰雪运动蓬勃开展。在活动形式上,充分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积极将冰雪运动与草原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冰雪+草原”体育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多种类型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冬令营”、冰雪那达慕、冰雪嬉乐会、冰雪嘉年华、冰雪艺术节等活动,有力促进体育消费。(四)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借助“十四冬”掀起的冰雪热潮,发挥重大赛事活动对文旅、餐饮、住宿、会展、商贸、交通、娱乐等行业的消费拉动和促进作用,制定“冰雪丝路”高质量发展方案,持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发放冰雪消费券,提高冰雪消费热情,促进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发展。加强与东北区域冰雪产业合作,为政企合作、企业与高校合作搭建好平台,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模式,为呼伦贝尔冰雪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五)构建冰雪人才体系。您提出“加强冰雪经济人才培育常态化,形成完整的发展体系”的建议,我局完全赞同。我局将依托呼伦贝尔学院冰雪旅游运动专业和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强化冰雪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冰雪运动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体育人才培养平台。鼓励体育院校以及冰雪运动知名企业、俱乐部,共同培养冰雪运动人才和冰雪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六)推动特色产品提档升级。结合内蒙古富集的冰雪资源和融合冰雪民俗文化等特点,为呼伦贝尔市引入一批与之匹配和结合紧密的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体育赛事、会议论坛、博览会、展销会等配套活动,指导金龙山滑雪场开展专业运动员高水平冰雪赛事,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市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内蒙古冰雪旅游提质增效。(七)丰富冰雪旅游新业态。支持呼伦贝尔市发展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精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冰雪旅游演艺项目,支持举办“乡村村晚”等冬季冰雪旅游演艺演出活动。鼓励发展旅游休闲城市、旅游休闲街区、文创非遗、冰雪嘉年华、自驾露营、沉浸式体验、冬季旅游节庆等新业态,增强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八)加强冰雪旅游营销推广。中央电视台《向往的生活》《山水间的家》等央视节目、国内OTA平台都是很好的宣传窗口,我们要加强在新媒体和平台的宣传推广,扩大呼伦贝尔市旅游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自治区也会将呼伦贝尔市冰雪旅游融入全区冰雪旅游宣传的大盘子,协调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新疆等地联合形成“大冰雪旅游”宣传和旅游矩阵。(九)注重人才引进培育。人才是关键因素,冰雪文化是发展冰雪旅游的基础。支持呼伦贝尔市与内蒙古各大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开设冰雪运动相关专业,培养市场急需的复合型冰雪运动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一批滑雪教练员、场地维护员,鼓励冰雪产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创新冰雪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抓好导游队伍建设,培养大批技能型冰雪旅游专业人才。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丰富活动类型,培育开发“文化+冰雪”等创新型冰雪运动产品。完善群众冰雪活动体系,不断满足群众的冰雪健身需求。落实推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园冰雪”计划,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培养青少年滑冰滑雪运动技能。以政府采购、合作共建等方式,鼓励社会性组织开展冰雪运动教学、培训活动。完善冰雪运动项目竞赛制度,整合冰雪运动项目赛事资源,实行竞赛分级管理,构建多元一体的冰雪竞赛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积极采纳您的建议意见,努力推动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和冰雪产业更好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6月11日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