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全力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来源:《实践》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30 14:41
【字体: 打印

如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地落到北疆大地上,内蒙古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为重要抓手,全力破题开局。


2023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发布《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对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决定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2023年12月,自治区党委研究出台《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前置审核条件,建立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审核、评估、清理机制,重大资金安排使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审核机制,全力保障这项工作能常态长效抓下去……


在自治区党委的带领下,内蒙古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多措并举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聚势而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有形”的直观认识、“有感”的潜移默化和“有效”的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格局。


全方位“宣”,让共同体意识可感可知可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风光旖旎的盛夏时节,内蒙古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宣传活动。6月24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举办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正式启动。


来自中央和部分地方主要新闻媒体、部分行业类媒体的编辑记者上百人,从兴安盟开始,分组深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开展了集中采访,他们用一个个有力的事实、一件件生动的案例、一篇篇翔实的报道,全景式展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共聚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交往交流交融实景。活动期间,内蒙古各级媒体平台也同步开设“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硕成果和生动实践。


为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宣传贯彻落实,内蒙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地各级各类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和舆论引导之中,在主流媒体长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花开”“家园”等专栏,通过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等形式,在叙事析理、寓教于事相结合中讲好“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内蒙古故事;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打造报、刊、网、端、微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多声部的宣传矩阵,制作推介接地气、易传播,有共情、有共鸣的融媒体产品,逐渐形成了传播精准、覆盖广泛、引导有力的舆论宣传格局,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内蒙古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彰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宣传产品,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可感可知可及。


抓好文艺创作,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千年历史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题材的文学、影视、美术等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不断推出更多主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如《乌珠穆沁的孩子》《守望相思树》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成功问世、大受欢迎,进一步扎紧了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成立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北疆文艺论坛和《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物展》,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的编纂工作,推出《绿色长城》《乌兰牧骑走边关》《千秋昭君塞上情》等一批文化艺术作品,开展“长城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实事,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解和认知。


常态化“讲”,让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做到有形有感有效,更要在常态长效上做文章。


位于兴安盟的红城小学是一所有着92年历史的民汉合校,也是一所红色教育特色学校,汉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学生在这里汇聚一堂,共同学习进步。


近年来,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学校专门开设国学精粹、经典诵读、石榴园实景教学等42种特色课程,3月讲雷锋、4月讲革命先烈、5月讲先锋楷模……在不同时段开讲精彩纷呈的特色课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


在内蒙古,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止于校内,亦行于社会大课堂,不论是对学校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不论是在繁华的城市社区,还是在偏远的农村牧区,共同体意识的育人理念都贯穿始终。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一堂以“开启时空之旅——我是金牌小导游”为主题的思政课,让学生们通过走访红色地标,一起追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历史;


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库伦苏木草原上,当地乌兰牧骑为农牧民带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惠民演出,在欢快的歌舞表演中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内蒙古展览馆,长期举行“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通过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献档案,全面展示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党、对祖国毫不动摇的热爱和忠诚;


……


为进一步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内蒙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了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覆盖、浸润式、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内蒙古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牢牢抓住青少年“拔节孕穗期”。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贯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在全区已建立36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建立123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


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设立专门课程、举办专题培训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实现全区处级干部全覆盖,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时不少于20%。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内蒙古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干部职工学习培训计划,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对盟市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采取中心组学习、讲座、报告、培训、研讨、展览等线下线上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全方面“融”,让共同体意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能否全面贯彻到位,关键要看和具体工作结合得紧不紧、融入得深不深。


走进包头市青山区团结广场,迎风飘扬的红旗、形态各异的红石榴、别具一格的雕塑以及个个笑意盈盈的各族居民……都充溢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为了有形有感有效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2022年,包头市青山区将广场提档升级成为民族团结主题景观公园。


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景观小品与民族文化长廊相互映衬,民族团结专题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一步一景,一景一义,不仅让各族群众在日常娱乐休闲间耳濡目染地了解民族团结知识,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更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层融入老百姓的生活,真正成为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家园,据了解,每年有10万余人次参与其中。


如今,在这个广阔的塞北草原、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里,温馨和睦的故事时时发生、团结进步的场景处处可见。


在红山文化的发祥地赤峰市,同样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园,那就是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近1/3。


临潢家园社区一直以家的理念、家的关怀、家的温暖,开展“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设置民族政策咨询台、民族宗教政策宣教室、居民活动室等,还组织开展书法班、民族技艺传承班、民族融合小课桌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效渠道。


近年来,内蒙古多地积极营造各族群众“置身其中”的融入环境,努力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创造条件推动各族群众更加广泛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让大家有事情一起干、有困难一起扛、发展成果一起享。


呼和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工作全方位嵌入儿童福利事业,进一步培育“感恩的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品牌,打造2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覆盖各族群众512万余人次;


兴安盟开展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行动,在内蒙古率先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建设工作,创新建立前置联审等制度机制,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


锡林郭勒盟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为抓手,率先在全区建立农牧区“民汉合住”养老服务园区、率先在全区首演大型舞台剧“国家的孩子”;


在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层面逐渐走向“润物细无声”的实践阶段,进一步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使各族人民“远能识之,近则感之”,在实际感触和潜移默化中实现生活相依、情感相融、心灵相通。


创新性“拓”,让共同体意识长久常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需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创新举措,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抓出新意、抓出亮点、抓出成效,逐渐形成了全方面覆盖、全方位融合、全领域拓展的良好局面。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


位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是一个集非遗和文创产品销售、非遗技艺展示、演出展览、研学体验、游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体验中心,也是内蒙古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


在这里可以沉浸式体验多彩非遗,感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观看震撼人心的红色情景剧,激发爱国热情;聆听“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专题课,深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兴安盟依托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重要指引,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构筑起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在内蒙古,革命文物讲好民族团结故事,非遗绘就最大同心圆,文旅融合焕发出新活力。


7月14日,内蒙古第34届草原那达慕在美丽的锡林河畔如期举行,吸引了约10万名游客和当地群众,共赴辽阔草原,感受特色民族文化;


7月17日,2024兴安盟那达慕季启动,在沸腾的33天里,吸引了天南海北的120余万人次游客,共襄草原盛会,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盛夏的内蒙古,天天是盛会,处处是和谐。现如今,那达慕已由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盛会发展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成为了内蒙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北疆大地,各族群众生活居住在一起,学习进步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他们“做得来夫妻,成得了一家;处得来邻居,交得了朋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深深融入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更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猛
初审:杨巧慧 复审:王雪雯 终审:王佐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1373;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