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彰文物保护之力 显文明传承之彩

来源:自治区文物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08 21:01
【字体: 打印
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活动异彩纷呈

6月8日上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在额济纳旗共同主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活动。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盟委委员、副盟长王峰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曹建恩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树立大保护理念,构建大保护格局,着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各级文物部门守土尽责,不辱使命,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努力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开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彰显了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动力、活力和魅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曹建恩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内蒙古的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

 开幕式上,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读历史 游北疆”文物主题游径,旨在依托我区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文物法制宣传、文物普查、文物主题游径展,居延遗址考古讲座等系列活动。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了非遗展览和集市等活动。

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设在额济纳旗湿地文化公园,充分体现了要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共同融入社会生活,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美好愿景。

 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内蒙古文物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内蒙古是文物资源大区,现有21099处不可移动文物,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全区馆藏文物共112.5万件/套。近年来,全区文物系统积极扛起历史文脉赓续传承任务,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形成保护利用整体合力。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经费保障入手,采取有效举措抓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整体统筹。颁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印发文物事业发展系列规划,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扎实提升保护传承效力。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开展专项,夯实基础、筑牢底线,把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成武安州辽塔、阿尔寨石窟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修缮保护工程550余项,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签订长城保护跨省区合作协议,实现文物古迹无人机巡查全覆盖。
 三是持续提高考古研究阐释能力。推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复杂化进程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萨拉乌苏遗址、清水河后城咀遗址、松山区彩陶坡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为探索中华文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丰富实证。
 四是增强文物保护创新利用活力。聚焦文物创新性发展,融合性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发布《根脉》、《时间的礼物》等宣传产品;内蒙古6家博物馆2024年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获得2024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读历史 游北疆”文物主题游径。
 各盟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营造浓厚文物保护氛围
  除额济纳旗主会场活动外,各盟市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围绕“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组织开展390余项精彩纷呈的文物展览展示和惠民活动,营造让文物活起来,赋彩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
一是文物保护宣传进万家,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展现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为宣传普及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多地开展了文物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学校的活动。赤峰市举办了金界壕知识讲座,引导群众认识保护长城的重要性;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组织了文物保护宣传进牧民家的长期活动,向牧民普及文物保护相关知识。



二是公检法助力文物保护,强化民众文物保护法制观念

 保护文物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强化各部门通力协作能力,赤峰市文物局与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于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发布《长城保护倡议书》,进一步增强大众保护长城的法制观念,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根脉”。

三是举办体验修复文物活动,增强群众传承文明使命感

 文物修复是一项重要的文物工作,为让文物修复工作被更多人看见,让文物更好走近大众,各盟市考古、文博部门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文物修复体验活动。其中乌海市在市人民公园开展了岩画拓印活动,邀请群众体验“描摹历史”的奇妙感受;锡林郭勒盟通过讲解文物藏品的工艺及历史文化知识,并让青少年亲自体验制作瓷器的方式,使其可以近距离聆听文物史书;巴彦淖尔市举办了“破碎文物”修复活动,培养学生对文物修复技术的热情,了解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物事业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提升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整体水平,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初审:杨巧慧 复审:王雪雯 终审:王佐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1373;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彰文物保护之力 显文明传承之彩

发布时间:2024-06-08
来源:自治区文物局
朗读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彰文物保护之力 显文明传承之彩,  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活动异彩纷呈6月8日上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在额济纳旗共同主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活动。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盟委委员、副盟长王峰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曹建恩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树立大保护理念,构建大保护格局,着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各级文物部门守土尽责,不辱使命,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努力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开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彰显了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动力、活力和魅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曹建恩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内蒙古的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 开幕式上,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读历史 游北疆”文物主题游径,旨在依托我区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文物法制宣传、文物普查、文物主题游径展,居延遗址考古讲座等系列活动。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了非遗展览和集市等活动。 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设在额济纳旗湿地文化公园,充分体现了要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共同融入社会生活,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美好愿景。 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内蒙古文物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内蒙古是文物资源大区,现有21099处不可移动文物,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全区馆藏文物共112.5万件/套。近年来,全区文物系统积极扛起历史文脉赓续传承任务,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形成保护利用整体合力。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经费保障入手,采取有效举措抓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整体统筹。颁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印发文物事业发展系列规划,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扎实提升保护传承效力。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开展专项,夯实基础、筑牢底线,把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成武安州辽塔、阿尔寨石窟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修缮保护工程550余项,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签订长城保护跨省区合作协议,实现文物古迹无人机巡查全覆盖。 三是持续提高考古研究阐释能力。推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复杂化进程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萨拉乌苏遗址、清水河后城咀遗址、松山区彩陶坡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为探索中华文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丰富实证。 四是增强文物保护创新利用活力。聚焦文物创新性发展,融合性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发布《根脉》、《时间的礼物》等宣传产品;内蒙古6家博物馆2024年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获得2024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读历史 游北疆”文物主题游径。 各盟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营造浓厚文物保护氛围  除额济纳旗主会场活动外,各盟市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围绕“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组织开展390余项精彩纷呈的文物展览展示和惠民活动,营造让文物活起来,赋彩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一是文物保护宣传进万家,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展现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为宣传普及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多地开展了文物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学校的活动。赤峰市举办了金界壕知识讲座,引导群众认识保护长城的重要性;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组织了文物保护宣传进牧民家的长期活动,向牧民普及文物保护相关知识。 二是公检法助力文物保护,强化民众文物保护法制观念 保护文物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强化各部门通力协作能力,赤峰市文物局与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于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发布《长城保护倡议书》,进一步增强大众保护长城的法制观念,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根脉”。 三是举办体验修复文物活动,增强群众传承文明使命感 文物修复是一项重要的文物工作,为让文物修复工作被更多人看见,让文物更好走近大众,各盟市考古、文博部门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文物修复体验活动。其中乌海市在市人民公园开展了岩画拓印活动,邀请群众体验“描摹历史”的奇妙感受;锡林郭勒盟通过讲解文物藏品的工艺及历史文化知识,并让青少年亲自体验制作瓷器的方式,使其可以近距离聆听文物史书;巴彦淖尔市举办了“破碎文物”修复活动,培养学生对文物修复技术的热情,了解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物事业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提升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整体水平,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活动异彩纷呈

6月8日上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在额济纳旗共同主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活动。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盟委委员、副盟长王峰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曹建恩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树立大保护理念,构建大保护格局,着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各级文物部门守土尽责,不辱使命,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努力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开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彰显了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动力、活力和魅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曹建恩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内蒙古的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

 开幕式上,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读历史 游北疆”文物主题游径,旨在依托我区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文物法制宣传、文物普查、文物主题游径展,居延遗址考古讲座等系列活动。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了非遗展览和集市等活动。

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文物保护主会场设在额济纳旗湿地文化公园,充分体现了要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共同融入社会生活,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美好愿景。

 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内蒙古文物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内蒙古是文物资源大区,现有21099处不可移动文物,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全区馆藏文物共112.5万件/套。近年来,全区文物系统积极扛起历史文脉赓续传承任务,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形成保护利用整体合力。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经费保障入手,采取有效举措抓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整体统筹。颁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印发文物事业发展系列规划,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扎实提升保护传承效力。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开展专项,夯实基础、筑牢底线,把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成武安州辽塔、阿尔寨石窟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修缮保护工程550余项,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签订长城保护跨省区合作协议,实现文物古迹无人机巡查全覆盖。
 三是持续提高考古研究阐释能力。推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复杂化进程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萨拉乌苏遗址、清水河后城咀遗址、松山区彩陶坡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为探索中华文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丰富实证。
 四是增强文物保护创新利用活力。聚焦文物创新性发展,融合性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发布《根脉》、《时间的礼物》等宣传产品;内蒙古6家博物馆2024年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获得2024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读历史 游北疆”文物主题游径。
 各盟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营造浓厚文物保护氛围
  除额济纳旗主会场活动外,各盟市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围绕“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组织开展390余项精彩纷呈的文物展览展示和惠民活动,营造让文物活起来,赋彩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
一是文物保护宣传进万家,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展现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为宣传普及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多地开展了文物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学校的活动。赤峰市举办了金界壕知识讲座,引导群众认识保护长城的重要性;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组织了文物保护宣传进牧民家的长期活动,向牧民普及文物保护相关知识。



二是公检法助力文物保护,强化民众文物保护法制观念

 保护文物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强化各部门通力协作能力,赤峰市文物局与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于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发布《长城保护倡议书》,进一步增强大众保护长城的法制观念,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根脉”。

三是举办体验修复文物活动,增强群众传承文明使命感

 文物修复是一项重要的文物工作,为让文物修复工作被更多人看见,让文物更好走近大众,各盟市考古、文博部门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文物修复体验活动。其中乌海市在市人民公园开展了岩画拓印活动,邀请群众体验“描摹历史”的奇妙感受;锡林郭勒盟通过讲解文物藏品的工艺及历史文化知识,并让青少年亲自体验制作瓷器的方式,使其可以近距离聆听文物史书;巴彦淖尔市举办了“破碎文物”修复活动,培养学生对文物修复技术的热情,了解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物事业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提升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整体水平,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