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集体篇】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3 11:57
【字体: 打印

  2024年5月9日《内蒙古日报》第5版。


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

 攻坚克难 扎根沃土服务人民践初心

   音乐剧《你若繁星》剧照。

在排练大厅,音乐剧《你若繁星》剧组的演员们一遍一遍地复排着节目。这部音乐剧是由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2023年精心创作编排而成,于今年1月15日在内蒙古群众艺术馆成功首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为了创作这部剧,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攻坚克难,组织队员走边关、进哨所,边慰问演出,边收集素材。队员们刻苦训练,不断突破自我,攻克台词关、专业关,最终从专业的舞蹈、声乐、器乐演员转变成集唱、跳、演于一身的专业音乐剧演员。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排演,这部精品佳剧才与观众见面。“为了演好这部剧,参演的每一位乌兰牧骑队员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这部剧很难呈现给观众。”《你若繁星》编剧、总导演赵刚说。

努力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一直是乌兰牧骑坚守的创作理念。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作为全区乌兰牧骑的排头兵和标杆队,50多年来,他们肩负时代使命,传承优良传统,深入农村牧区、城镇社区、工厂车间、边防哨所等基层一线,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创作出舞蹈《彩虹》、好来宝《腾飞的骏马》《打虎上山》、舞剧《生命欢歌》、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等上千部精品力作,获得全国及自治区的奖项达230多项。

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基层,把欢乐和文明送到百姓身边。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队员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奔波在基层一线,迎风雪、冒寒暑,共演出服务130余场次,活动行程超过2万公里,惠及观众5万余人次。“去年,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演出。同时,队员们还要挤出时间排练新剧目,学习新技能。‘一专多能’是乌兰牧骑的特色和优势,但要成为真正的多面手,需要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就得是别人的百倍、千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很难做到。”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党支部书记、团长邢力莉说。

今年,是舞蹈队员张天琪来到乌兰牧骑的第9年。去年,他在排练时跟腱不慎断裂,手术后为了尽快重回舞台,张天琪坚持不打止疼针,不吃止痛药,20天拆掉石膏,1个月放下拐杖,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康复期间,在病床上还创作了4个小剧本。“前辈们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如果有一天我跳不动了,还可以演小品,写小戏。总之,我要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乌兰牧骑。”张天琪说。

5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培养了拉苏荣、牧兰、图力古尔、道尔吉仁钦、朝鲁、那顺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还多次受国家和自治区委派,出访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宣传祖国和自治区的建设成就,多次受到表彰。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将着力打造音乐剧《你若繁星》,并在全区进行联动巡演。“提档升级,精益求精,队员们又要经历一个艰难蜕变的过程。”赵刚坚信,这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一定能够圆满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郭丽娜)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踔厉奋发 让历史底蕴厚植文化根基

   专家在阿尔寨石窟洞窟内进行遗存测量。

田野追本溯源,考古铸就华章。在广袤的祖国北疆,他们筚路蓝缕,以面朝大地的坚韧执着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深耕考古领域,用一项项考古成果实证百万年人类历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他们就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优秀的考古团队。

融融春日的午间,刚刚外出参加完会议的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向笔者讲起了关于考古的那些事。

“爬高山、走草原、进沙漠,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日常。因为常年在外,很难在工作和家庭间取得平衡。但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接续不断的考古发掘研究,以及不断取得的新发现、新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要全力以赴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孙金松说。

自治区文物工作组自1954年成立以来,一代代考古人远离繁华、跋山涉水,在风餐露宿中链接古今、探索未知,终将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和一项项学术研究深情书写在北疆大地上。70年来,先后发现了萨拉乌苏、大窑等文化遗存2.1万余处,发掘朱开沟、老虎山、后城咀以及新店子东汉壁画墓等遗址和墓葬千余处。其中陈国公主墓被评为“‘七五’期间重大考古发现”,兴隆洼遗址被评为“‘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集宁路古城遗址等10项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期墓地等8项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兴隆洼遗址、辽上京遗址、元上都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伊和淖尔墓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深入发掘现场,扎根考古一线,是我作为考古人要坚守的初心使命。”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文博研究馆员盖志庸一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考古工地上度过,住在农家院、吃着农家饭,甚至带病坚持在发掘现场,始终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年轻一代的考古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更需矢志拼搏。”这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李亚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青年考古人,他经常工作在环境恶劣杳无人烟的地方,饿了就用方便面、饼干充饥,喝窖藏的雨水,参与完成多个考古课题。

在考古现场,还经常活跃着一位女性考古工作者,她就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胡春柏。由于常年在一线工作,她脸庞黝黑,双手粗糙,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考古人坚定的学术志向和顽强的工作作风。

有学者说过,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而考古人就是其间的传话人。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经过考古人发现挖掘,揭示了尘封的历史,把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这一项伟大而极富传承意义的工作正是考古人的“看家本领”。新征程上,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团队将继续深入发掘内蒙古历史文化,为更加清晰地描绘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内蒙古考古担当,贡献内蒙古考古力量。(张涛)

初审:杨巧慧 复审:王雪雯 终审:王佐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1373;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集体篇】

发布时间:2024-05-13
来源:内蒙古日报
朗读

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集体篇】,   2024年5月9日《内蒙古日报》第5版。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 攻坚克难 扎根沃土服务人民践初心   音乐剧《你若繁星》剧照。在排练大厅,音乐剧《你若繁星》剧组的演员们一遍一遍地复排着节目。这部音乐剧是由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2023年精心创作编排而成,于今年1月15日在内蒙古群众艺术馆成功首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为了创作这部剧,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攻坚克难,组织队员走边关、进哨所,边慰问演出,边收集素材。队员们刻苦训练,不断突破自我,攻克台词关、专业关,最终从专业的舞蹈、声乐、器乐演员转变成集唱、跳、演于一身的专业音乐剧演员。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排演,这部精品佳剧才与观众见面。“为了演好这部剧,参演的每一位乌兰牧骑队员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这部剧很难呈现给观众。”《你若繁星》编剧、总导演赵刚说。努力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一直是乌兰牧骑坚守的创作理念。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作为全区乌兰牧骑的排头兵和标杆队,50多年来,他们肩负时代使命,传承优良传统,深入农村牧区、城镇社区、工厂车间、边防哨所等基层一线,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创作出舞蹈《彩虹》、好来宝《腾飞的骏马》《打虎上山》、舞剧《生命欢歌》、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等上千部精品力作,获得全国及自治区的奖项达230多项。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基层,把欢乐和文明送到百姓身边。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队员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奔波在基层一线,迎风雪、冒寒暑,共演出服务130余场次,活动行程超过2万公里,惠及观众5万余人次。“去年,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演出。同时,队员们还要挤出时间排练新剧目,学习新技能。‘一专多能’是乌兰牧骑的特色和优势,但要成为真正的多面手,需要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就得是别人的百倍、千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很难做到。”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党支部书记、团长邢力莉说。今年,是舞蹈队员张天琪来到乌兰牧骑的第9年。去年,他在排练时跟腱不慎断裂,手术后为了尽快重回舞台,张天琪坚持不打止疼针,不吃止痛药,20天拆掉石膏,1个月放下拐杖,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康复期间,在病床上还创作了4个小剧本。“前辈们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如果有一天我跳不动了,还可以演小品,写小戏。总之,我要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乌兰牧骑。”张天琪说。5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培养了拉苏荣、牧兰、图力古尔、道尔吉仁钦、朝鲁、那顺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还多次受国家和自治区委派,出访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宣传祖国和自治区的建设成就,多次受到表彰。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将着力打造音乐剧《你若繁星》,并在全区进行联动巡演。“提档升级,精益求精,队员们又要经历一个艰难蜕变的过程。”赵刚坚信,这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一定能够圆满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郭丽娜)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踔厉奋发 让历史底蕴厚植文化根基   专家在阿尔寨石窟洞窟内进行遗存测量。田野追本溯源,考古铸就华章。在广袤的祖国北疆,他们筚路蓝缕,以面朝大地的坚韧执着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深耕考古领域,用一项项考古成果实证百万年人类历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他们就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优秀的考古团队。融融春日的午间,刚刚外出参加完会议的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向笔者讲起了关于考古的那些事。“爬高山、走草原、进沙漠,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日常。因为常年在外,很难在工作和家庭间取得平衡。但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接续不断的考古发掘研究,以及不断取得的新发现、新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要全力以赴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孙金松说。自治区文物工作组自1954年成立以来,一代代考古人远离繁华、跋山涉水,在风餐露宿中链接古今、探索未知,终将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和一项项学术研究深情书写在北疆大地上。70年来,先后发现了萨拉乌苏、大窑等文化遗存2.1万余处,发掘朱开沟、老虎山、后城咀以及新店子东汉壁画墓等遗址和墓葬千余处。其中陈国公主墓被评为“‘七五’期间重大考古发现”,兴隆洼遗址被评为“‘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集宁路古城遗址等10项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期墓地等8项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兴隆洼遗址、辽上京遗址、元上都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伊和淖尔墓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深入发掘现场,扎根考古一线,是我作为考古人要坚守的初心使命。”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文博研究馆员盖志庸一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考古工地上度过,住在农家院、吃着农家饭,甚至带病坚持在发掘现场,始终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年轻一代的考古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更需矢志拼搏。”这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李亚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青年考古人,他经常工作在环境恶劣杳无人烟的地方,饿了就用方便面、饼干充饥,喝窖藏的雨水,参与完成多个考古课题。在考古现场,还经常活跃着一位女性考古工作者,她就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胡春柏。由于常年在一线工作,她脸庞黝黑,双手粗糙,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考古人坚定的学术志向和顽强的工作作风。有学者说过,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而考古人就是其间的传话人。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经过考古人发现挖掘,揭示了尘封的历史,把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这一项伟大而极富传承意义的工作正是考古人的“看家本领”。新征程上,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团队将继续深入发掘内蒙古历史文化,为更加清晰地描绘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内蒙古考古担当,贡献内蒙古考古力量。(张涛)

  2024年5月9日《内蒙古日报》第5版。


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

 攻坚克难 扎根沃土服务人民践初心

   音乐剧《你若繁星》剧照。

在排练大厅,音乐剧《你若繁星》剧组的演员们一遍一遍地复排着节目。这部音乐剧是由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2023年精心创作编排而成,于今年1月15日在内蒙古群众艺术馆成功首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为了创作这部剧,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攻坚克难,组织队员走边关、进哨所,边慰问演出,边收集素材。队员们刻苦训练,不断突破自我,攻克台词关、专业关,最终从专业的舞蹈、声乐、器乐演员转变成集唱、跳、演于一身的专业音乐剧演员。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排演,这部精品佳剧才与观众见面。“为了演好这部剧,参演的每一位乌兰牧骑队员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这部剧很难呈现给观众。”《你若繁星》编剧、总导演赵刚说。

努力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一直是乌兰牧骑坚守的创作理念。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作为全区乌兰牧骑的排头兵和标杆队,50多年来,他们肩负时代使命,传承优良传统,深入农村牧区、城镇社区、工厂车间、边防哨所等基层一线,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创作出舞蹈《彩虹》、好来宝《腾飞的骏马》《打虎上山》、舞剧《生命欢歌》、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等上千部精品力作,获得全国及自治区的奖项达230多项。

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基层,把欢乐和文明送到百姓身边。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队员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奔波在基层一线,迎风雪、冒寒暑,共演出服务130余场次,活动行程超过2万公里,惠及观众5万余人次。“去年,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演出。同时,队员们还要挤出时间排练新剧目,学习新技能。‘一专多能’是乌兰牧骑的特色和优势,但要成为真正的多面手,需要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就得是别人的百倍、千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很难做到。”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党支部书记、团长邢力莉说。

今年,是舞蹈队员张天琪来到乌兰牧骑的第9年。去年,他在排练时跟腱不慎断裂,手术后为了尽快重回舞台,张天琪坚持不打止疼针,不吃止痛药,20天拆掉石膏,1个月放下拐杖,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康复期间,在病床上还创作了4个小剧本。“前辈们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如果有一天我跳不动了,还可以演小品,写小戏。总之,我要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乌兰牧骑。”张天琪说。

5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培养了拉苏荣、牧兰、图力古尔、道尔吉仁钦、朝鲁、那顺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还多次受国家和自治区委派,出访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宣传祖国和自治区的建设成就,多次受到表彰。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将着力打造音乐剧《你若繁星》,并在全区进行联动巡演。“提档升级,精益求精,队员们又要经历一个艰难蜕变的过程。”赵刚坚信,这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一定能够圆满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郭丽娜)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踔厉奋发 让历史底蕴厚植文化根基

   专家在阿尔寨石窟洞窟内进行遗存测量。

田野追本溯源,考古铸就华章。在广袤的祖国北疆,他们筚路蓝缕,以面朝大地的坚韧执着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深耕考古领域,用一项项考古成果实证百万年人类历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他们就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优秀的考古团队。

融融春日的午间,刚刚外出参加完会议的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向笔者讲起了关于考古的那些事。

“爬高山、走草原、进沙漠,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日常。因为常年在外,很难在工作和家庭间取得平衡。但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接续不断的考古发掘研究,以及不断取得的新发现、新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要全力以赴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孙金松说。

自治区文物工作组自1954年成立以来,一代代考古人远离繁华、跋山涉水,在风餐露宿中链接古今、探索未知,终将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和一项项学术研究深情书写在北疆大地上。70年来,先后发现了萨拉乌苏、大窑等文化遗存2.1万余处,发掘朱开沟、老虎山、后城咀以及新店子东汉壁画墓等遗址和墓葬千余处。其中陈国公主墓被评为“‘七五’期间重大考古发现”,兴隆洼遗址被评为“‘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集宁路古城遗址等10项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期墓地等8项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兴隆洼遗址、辽上京遗址、元上都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伊和淖尔墓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深入发掘现场,扎根考古一线,是我作为考古人要坚守的初心使命。”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文博研究馆员盖志庸一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考古工地上度过,住在农家院、吃着农家饭,甚至带病坚持在发掘现场,始终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年轻一代的考古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更需矢志拼搏。”这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李亚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青年考古人,他经常工作在环境恶劣杳无人烟的地方,饿了就用方便面、饼干充饥,喝窖藏的雨水,参与完成多个考古课题。

在考古现场,还经常活跃着一位女性考古工作者,她就是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胡春柏。由于常年在一线工作,她脸庞黝黑,双手粗糙,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考古人坚定的学术志向和顽强的工作作风。

有学者说过,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而考古人就是其间的传话人。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经过考古人发现挖掘,揭示了尘封的历史,把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这一项伟大而极富传承意义的工作正是考古人的“看家本领”。新征程上,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团队将继续深入发掘内蒙古历史文化,为更加清晰地描绘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内蒙古考古担当,贡献内蒙古考古力量。(张涛)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蒙ICP备19004083号

联系我们:0471-6967812;mail@nmgwlt.cn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95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